索引号: | ynsgxw-1-5196 | 发布机构: | 云南省工信厅 |
生效日期: | 2006-09-22 | 废止日期: | |
文 号: | 主题分类: | 规划计划 |
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
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多年来我们在很大程度上习惯于就“三农”而解决“三农”问题。按照中央“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大背景下来考虑,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结合云南实际,必须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跳出农业抓农业,走出农村抓农村,把工业发展和农业的发展协调统一起来,使工业化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动力,走出一条“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工人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路子,通过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从而实现“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最终全面实现城乡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一、农村工业化是国家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所谓农村工业化是指借助资金、土地、人力等资本要素使机械化生产在农村能够普遍实现,工业化操作的劳动人口在农村人口中占绝大比重,农民最终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换言之,农村工业化就是提高农村经济中的工业比重,改进生产、生活方式,由农业社会、乡村社会向工业社会、城镇社会转变的过程。
(二)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工业化的实现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个生产社会化的过程,它建立在社会分工与协作的基础上。城乡工业作为整个工业大系统的构成部分,不仅与外界进行物质与能量的转换,而且互相之间必然会产生协作与联合的需要。特别是对于农村工业发展来说,与城市工业进行分工协作,能够较快提升其综合素质,尽快纳入社会化大生产轨道,从而加速我国新型工业化的进程。
(三)由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知识经济,这是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工业化作为承上启下的阶段不可逾越。城乡工业都是国家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单一发展城市工业会出现二元经济结构,制约国家工业化的最终实现。而农村工业一开始就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对我国来说,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农业国改造为工业国的关键是农村工业的发展,只有占人口70%和国土绝大部分的农村走向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妥善安置,才能真正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工业化、现代化。
(四)目前我省工业化水平不高,工业化进程不快,尚处于初期向中期阶段过度,低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主要原因不是城市工业落后,而是农村工业发展滞后。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实现我省工业化的关键是农村的工业化。
二、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基本实现农村工业化的内容就是降低农业劳动力的比重,提高城镇化水平。但这一个降低、一个提高却受到我国比较突出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我省这一矛盾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农业经营主体资本积累不足,基础不够牢固,农业仍然是最脆弱的产业,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缺乏稳定的增长机制,千家万户小生产难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水平偏低,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体水平不高;工业化、城市化严重滞后,工商企业反哺农业的能力薄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农民增收渠道不宽;政府扶农支农财力有限,农村工业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等都十分落后,以至农民的不公平感增强,带来农村不稳定的因素增加。如果再不重视发展农村工业化,仅仅依靠农村经济自身发展来弥合我省城乡居民收入的巨大差距,在一定时期内不仅不可能得到有效控制,甚至持续的时间还会更长。总的来说,最难解决、影响最大的困难和问题是“人往哪里用、钱从哪里生”。
(一)加快推进工业化,能为加大财政支农扶农力度提供可靠的保证。农业是弱质产业,突出表现在目前农业基础设施仍比较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受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双重约束,整体经济效益偏低。在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发展对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仅靠农业自身的积累难以自我完善,迫切需要各级政府增加投入,夯实农业基础。而政府支农扶农力度的大小依赖于财政实力的强弱,财政实力的强弱又取决于工业化程度的高低。我省之所以在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效益农业,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等方面能取得一定成效,关键就在于我省近几年来有效推进工业化进程,从而加快了经济发展,增强了财政实力,增加了农业投入。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有关农业和农村的政策性文件,加大了对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是历来支农力度最大的时期,这关键取决于财政实力。
(二)加快推进工业化,能为工商企业反哺农业创造有利的条件。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在工业化初期,工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农业的积累,而此时的农业也只是传统的低效产业;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工、农业发展开始迈入工农互促、以工补农、反哺农业的阶段,而此时的农业也就发展成了现代的高效产业。从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经验看,其农业之所以现代化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有一大批实力强大的工商企业参与农业投资经营。从国内省内看,工商企业投资农业也正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工商企业投资农业,能够达到“企业增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强”的多赢之效,是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工业反哺农业的新的实现途径。
(三)加快推进工业化,能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充分就业拓展广阔的空间。当前,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富余劳动力转移缓慢是影响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重大问题。近几年来,我省各地把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输出作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大量农民工向发达地区流动,为发达地区创造了大量财富,解决了一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但是,这种大规模、远距离输出劳动力的劳务经济,对本地经济发展的带动力相对较小,外出务工的个人就业成本和社会成本则较大。实践证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各地通过创办乡镇企业、发展民营企业,既吸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又促进了农民增收、财政增强。同时有利于实现劳动力资源更有效的配置,为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开辟了新的渠道。
三、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的思路和对策及建议
推进我省农村新型工业化,应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从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高度来考虑工业布局;立足于现有基础和条件,坚持市场导向、政府引导、聚集发展的原则。用现代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用工业化的方式组织农业生产经营,把工业的管理理念、生产方式、营销手段、科学技术引入农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结合云南实际,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确定发展主攻方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工农一体化。通过对资源开发和高耗能为主的工业产业的改造,实现资源与技术、劳动密集与资本技术密集、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工艺的结合和综合利用,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发展优势产业,实现主导产业的突破。加快云南农村工业从资源型向信息型、知识型的转变,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农村新型工业化路子。
(一)用体制创新促进农村工业化的发展。首先在指导思想上应该明确,农村工业不是独立于城市工业之外的一种产业形式,随着我省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和发展阶段的递进,两者的融合是必然趋势,因此制定各项方针政策都要以促进城乡工业一体化为出发点。其次是实行管理制度的创新。根据城乡工业发展的现状,应重视和加强工业经济管理部门的建设,赋予一定的调控和促进工业发展的手段,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避免多头、重复管理,同时应按行业进行对口分类指导。第三,在劳动用工制度方面要向农村工业适当倾斜,出台有关政策鼓励并吸引专业技术人员和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业企业就业,通过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提高企业人员的科技水平和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第四,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在有条件的农村工业企业建立与城市相同的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要对现行的户籍制度进行改革,逐步拆除城乡壁垒的藩蓠,在目前部分州市户籍制度改革的基础上,逐步向全省推广,最终取消户籍制度,实现人口自由迁移,劳动力自由流动,使农村工业真正获得与城市工业同样的发展环境,促进城乡工业最终融为一体。
(二)积极推进城市工业向农村的转移或扩散。由于农村工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明显不足,需要借助于外力推动,这个外力就是城市工业。随着国有大中型企业扭亏增盈目标的实现,城市工业应成为农村工业化的重要支持力量。目前国际制造业生产正在向我国转移,其中廉价劳动力是重要因素。相对于城市来讲,农村劳动力价格更为低廉,因此要在农村建立生产基地,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的优势,是城市工业合理的选择。各级政府应主要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制定各种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城市工业向农村转移或扩散。如制定差别税率和差别利率,吸引城市工业到农村发展;实行适当的土地政策,鼓励城市企业通过土地置换,在近郊或周边城市建设新厂;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尤其是道路交通和通讯设施的建设,以进一步改善农村的投资环境;重点扶持一批骨干企业,使其发挥行业的龙头作用,带动整个农村工业上水平、上质量、上档次;各县(市)区要依据当地优势,积极创建工业园区,引进项目和企业,培育支柱产业,形成“一乡一业”或“几乡一业”的块状经济,构筑以工业为主导的新型经济结构;加快推进县域非农化进程,以工业化全面振兴农村经济。
(三)实行城乡工业的合理分工协作,将农村工业纳入社会化大生产轨道。正如农民一家一户经营难以抵御市场风险,需要纳入社会化和产业化生产轨道一样,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的农村工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从长远看也必须走与城市工业联合的道路。积极探索农村工业的生产活动与城市工业的产业结构两者之间的协作方式。采取大企业承担技术开发和关键性生产,中小企业承担一般性生产和零部件加工的模式。由此形成高效的生产体系,既充分利用大企业实力雄厚的优势,也有效发挥小企业机制灵活的作用。城市工业可以把适合在农村加工生产的产品和零部件按工序有计划地分别交给农村小企业完成,并进行设备支持和技术指导,这既可以减少因市场变动所带来的经济风险,又可以使众多的农村小工业在普遍工业化的基础上同城市大工业形成高度的技术和产业关联性。还可以通过组建企业集团,使城市大企业与农村企业连接成有机整体。为了提高集团的整体竞争能力,确保产品质量,城市大企业应将先进的技术成果、管理方法等传授给农村企业,形成“以大带小、以小促大”的企业集团化组织结构。
(四)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工业化与城镇化具有同生性,工业化的发展要以城镇为依托,以获得必要的基础设施和相关服务,而城镇化的发展必须有产业为支撑,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我省农村工业化应遵循非均衡发展原则,将目前已有一定规模、地理位置较优越、经济基础较好的县城和中心镇作为重点予以推进,以获得发展二、三产业所需要的人口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对于一些自然条件较差、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实现人均收入大幅度增长的地区来说,最现实的选择是将人口逐步转移到重点城镇、富裕地区,以减少贫困地区人口,提高人均收入水平。重点城镇通过工业化的示范效应、辐射效应、连带效应,也会产生吸纳作用,使农村人口向其转移和流动,以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发展重点城镇,应制定科学规划,搞好城镇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引导各类加工企业、流通企业、餐饮服务企业、信息中介企业向重点城镇集中,大力提高医疗、养老、救济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普及程度,取消在就业、户籍、儿童入学等方面的限制,尽可能为农民工提供公平的生活空间,充分发挥重点城镇集聚人口和生产要素的功能,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
(五)以产业集群为依托,发展地区特色经济。产业集群已成为当代工业化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不仅企业专业化水平大大提高,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大幅降低,而且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互动促进了技术创新,并形成外部规模经济优势。我省推进农村工业化,应注意根据各地的比较优势,发展相应的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各级政府应科学地制定地区发展规划,一方面抓好道路、环境、通讯、城市建设等硬件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在企业产权机制、融资渠道、人才吸引、优惠政策、办公效率等软件基础上,在健全专业化的服务体系上(如专业化的基础设施、教育培训、信息咨询、贸易展销等),为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和有利条件。
(六)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载体,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发挥我省低成本劳动力“无限供给”的优势,可以凭借自身的力量支持资本积累,无须政府为保护其生存而干预市场,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保持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农村工业化的目的在于让农民从回报相对较低的农业,过渡到报酬相对较高的工业或服务业,用城市产业代替乡村农业,把数量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工业生产和城镇中来。我省各地农村的基础条件、资源环境、劳动力素质、管理能力等差距很大,对于绝大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来说,最重要也是唯一的资产就是自己的劳动能力,只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才能为这些人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其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从根本上缩小贫富差距。因此,农村工业化必须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要载体。但应当注意的是,不要陷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误区,而应面向国内外市场和自身优势上项目,如农产品和果品的营养型、多品种深加工,供给超市的绿色蔬菜保鲜、加工等。
(七)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力,培育农村工业化的主体。工业化的主体是企业,农村工业化与过去的城市工业化有所不同,企业的构成主要来自非公有制经济。这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农村工业化发展的客观条件所致。我省工业领域中国有经济比重一直很大,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在工业中的比重很小。农村工业化不仅为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一个最佳空间,也为农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了最佳机遇。各级政府应理直气壮、大张旗鼓地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积极培育农村工业化主体,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政策环境和体制环境。如给予民营企业以相应的法律保护,彻底根除对民营企业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保护合法收入和财产,增强民营经济的安全性;加大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商业银行向民营企业贷款,给予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获得发展资金的平等待遇,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国有企业改革、改造、改制中的作用,有选择地将竞争行业的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为民营企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成长。
(八)推进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法律法规作为强制性的制度安排,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是保证经济活动顺利进行的有效手段。加快制定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有关法律法规。在已有的《乡镇企业法》和《中小企业法》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出台促进城市工业向农村扩散和城乡工业合理分工协作推动农村工业化发展的法律法规,将政府具体的引导政策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同时,依法约束相关企业的经济行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更好地保护农村工业企业的合法利益,因为农村工业许多是中小企业,具有弱质性,在与城市大工业的竞争与合作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需要通过法律为其创造一个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竞争力的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