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政策文件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依申请公开
索引号: ynsgxw-1-5201 发布机构: 云南省工信厅
生效日期: 2006-09-22 废止日期:
文 号: 主题分类: 规划计划

加快推进宣威工业化进程的思考

发布时间:2006-09-22 浏览次数: 【字体:

一、认清形势,明确目标,坚定不移推进宣威工业化

近年来,宣威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实现了工业的加速发展。工业增加值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长,工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8.7%以上,第二产业比重逐年上升,达到45%以上,工业发展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2005年出台了《中共宣威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决定》,召开了在宣威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市工业经济工作会议,工业经济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6.34亿元,比上年增13.6%;三次产业结构由2004年的28:39:33调整为2005年的24:45:31,二产业比重比2004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实现工业产值(现价)64.27亿元,比上年增22.85%;实现工业增加值25.7亿元,比上年增17.2%,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8.7%;工业投资22亿元,比上年增长19%,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3.8亿元的65.1%;非公企业实现增加值23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5%,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工业经济逐渐成为宣威经济的主导力量。由于宣威市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经验和做法在全省县域经济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20062月在全省工业经济工作会议进行了大会交流。

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宣威尚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2005年宣威市人均GDP5203元,约为65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4:45:31, 城镇化率26.5%。著名经济学家H·钱纳里提出的工业化进程理论,工业化进程可分为初级产品生产、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和工业化后期四个阶段。判断工业阶段主要有三个指标,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比重和城镇化率。根据著名经济学家H·钱纳里提出的工业化进程理论标准综合判断,宣威目前仍然处于初级产品生产向工业化初期过渡阶段。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2005年宣威市人均GDP5203元,约为650美元,在全省县(市)排在80位以后,处于人均GDP364728美元之间,只是初级产品生产阶段水平,还达不到工业化初级阶段水平。二是典型农业大市的格局仍然没有改变,第一产业比重偏高,达24%,高于工业化初期阶段水平4个百分点。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在全社会劳动力和总人口中分别占了92.47%93.1%;三是工业经济粗放型增长方式特征明显,产业结构层次低,竞争力不强,工业技术水平还不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差距还相当大。工业信息化、科技进步跟不上经济增长的速度,“以资源换增长”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成为我市资源短缺、污染严重的根本原因;四是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化率26.5%,低于工业化初期阶段水平3.5个百分点。城乡差距大,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水平较低,贫困人口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4.41,特困人口20多万人,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人口规模。我市当前的发展速度,还只是在低水平上的增长,发展的速度还远远不够,基本实现工业化的任务十分艰巨。

工业化一般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是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从贫弱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工业的发展,不仅将带来GDP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能为经济社会的未来发展储备无限的潜能。因此,工业化本身既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志,也是经济社会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途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工业、重点在工业,工业发展的程度,决定着全市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工业兴则全市兴,工业强则全市强,工业不发展,全市经济发展就会失去基础。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是宣威市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战略举措,以工业化为突破口,实现工业率先发展,进而实现宣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宣威市在充分调研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深化市情认识,理清发展思路,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市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和突破口。明确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通过三个阶段的努力基本实现工业化。第一阶段为工业化初级向中级过渡阶段,到2007年工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2%,工业增加值占市内生产总值的40%以上;第二阶段工业化中级阶段,到2010年工业总产值2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4%,工业增加值占市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第三阶段工业化中级向高级过渡阶段,到2020年工业总产值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4%,工业增加值占市内生产总值的60%,基本实现工业化。

二、把握机遇,发挥优势,科学谋划宣威工业发展

目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稳定增长期,经济发展动因发生了新的变化,居民住、行消费的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市场的扩大;国际新经济新技术的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三大主要拉动因素,经济仍然将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应认真分析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把握经济增长的规律,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扬长避短,因势利导,顺势而谋,加快工业发展。当前,应当发挥宣威比较优势,把握好以下五大发展机遇,科学谋划宣威工业发展。

一是要抓住重化工原料工业、能源等基础产业出现结构性缺口的有利时机,凭借宣威已形成重化工为主的产业格局和煤炭等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电力、煤炭、化工等高载能产业。立足现有工业基础和资源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将资源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

二是抓住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市场扩大的有利时机,利用宣威农产品优势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承接东中部地区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扶持发展中小企业,壮大非公经济,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使之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相统一,使经济富有活力健康发展。

三是抓住居民住、行消费扩大以及宣威加大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有利时机,加快食品、建材产业发展,加快发展商贸、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推进农村乡镇工业化进程,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精深加工产品,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和农民增收,使经济增长的速度与城乡经济发展相协调。

四是抓住国际新经济新技术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大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入战略合作企业,推动技术进步,提升工业整体素质,加快工业结构升级步伐,使经济增长的速度建立在信息化和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引导企业集群发展,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宣威工业的跨越式发展,使经济增长的速度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步,逐步实现速度和质量的统一。

五是抓住我国加入WTO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江经济区”的建立,云南将成为我国与东盟尤其是东南亚和南亚各国陆上经济联系的大通道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宣威区位、交通、仓储、资源等优势,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为我市工业产品提供更为广阔的国内外市场。

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进步背景下,在资源相对不足的今天,以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环境生态破坏为代价推进工业化,不仅资源难以支撑,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难以为继,而且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妨碍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要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发展资源节约型工业,发展生态工业,推进循环经济,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实现工业生产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要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发挥行业规划、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强化产业发展项目研究,引导资金向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产业投入,支持符合产业政策和技术水平高、对产业升级有重大作用的大型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围绕提升技术水平、改善品种、保护环境、保障安全、降低消耗、综合利用等,对传统产业实施改造提高。按照市场原则,鼓励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以资产、资源、品牌和市场为纽带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促进产业的集中化、大型化、基地化。集中精力发展一批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新型产业。形成在建一批、新建一批、储备一批梯次推进的工业发展格局。

三、 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加快推进宣威工业化进程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宣威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构建工业支撑体系,着力培育和壮大六大工业主导产业,形成工业产业支撑,实现产业集聚发展;着力培育八大企业(集团),形成企业和品牌支撑,实现工业跨越式发展;着力培育六个工业领跑乡镇,形成区域支撑,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着力建设三大特色工业基地,打造工业新高地,实现工业集群发展;着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着力扶持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壮大经济总量,实现富有活力健康发展;着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建设滇东北区域性物流中心,实现国内外经济一体化。着力抓好6个重点。

(一)抓大企业和大项目,培育支柱产业,实现工业跨越式发展

引入战略投资合作伙伴是加快经济发展最快、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利用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资金、技术、管理、市场、品牌等优势,延伸和构建新型产业链,以大投资支撑大发展,实现工业跨越式发展。要发挥资源、交通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优良的投资发展环境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投资,吸引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落户宣威。围绕电力、煤炭、化工、冶金、食品、建材六大工业主导产业,打造行业龙头企业。以引进战略合作投资者为突破口,谋划“一体化”大项目为重点,优化资源配置,把优势资源向相应的行业龙头企业集中,向相应的行业龙头项目集中,延伸产业链和提高产品附加值,实施大公司战略,支持大项目建设和发展,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竞争能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和壮大电力、煤炭、化工、冶金、建材、食品6大支柱产业,到20076大支柱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2010年占90%以上。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到2010年培育8户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集团)以上。

要突出抓好涉及煤炭、电力、化工、建材产业发展的两个“一体化”大项目,一是推进江阴澄星集团在宣威磷电有限公司投资22亿元,建设“磷电一体化项目” 6万吨黄磷生产装置、10万吨精细磷酸盐、15万千瓦的煤矸石黄磷尾气发电厂、60万吨焦化、日产3000吨矿渣水泥熟料项目,确保工程如期完工投产;二是推进云南云维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地方电力投资有限公司、云南盐化股份有限公司在凤凰山工业基地斥资61.8亿元,分期建设电化一体化” 60万千瓦煤矸石发电厂、120万吨/年电石、20万吨/年烧碱、20万吨/年醋酸乙烯、 25万吨/年聚氯乙烯、5万吨/14-丁二醇、日产5000吨电石渣水泥熟料项目。当前要抓紧做好 “电化一体化项目”土地征用、环评、供水、供电、征占用林地办理程序及项目相关服务工作,确保项目按期开工建设。

要超前谋划食品、冶金、建材等产业“一体化”大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战略合作投资者,利用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资金、技术、管理、市场、品牌等优势,延伸和构建新型产业链,以大投资建设大项目,以大项目支撑大发展,实现工业跨越式发展。食品工业要以火腿产业为重点,充分利用宣威火腿已列为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和获得宣威火腿证明商标的有利条件,推动火腿产业整合,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实施火腿腌制和熟食系列产品开发,推行标准化生产,提升火腿产业整体素质,不断发扬光大宣威火腿百年品牌。

(二)发展生态工业,构建工业生产循环体系,实现资源利用循环化

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发展生态工业,推进循环经济。在重点行业、工业基地和重点工业乡镇三个层面,构建循环生产系统;在资源消耗、资源利用、企业生产三个环节,实现资源利用循环化。通过23年的努力,培育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初步构建煤炭、电力、化工、冶金、建材和食品生态循环产业,建设羊场、虹桥和凤凰山生态工业基地,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努力把宣威市建设成为全省循环经济生态工业示范县(市)。

在重点工业行业、工业基地、工业乡镇三个层面,构建工业生产循环体系,发展生态工业。在重点行业建设生态循环型产业,实施“磷电一体化”、 “电化一体化”、 “种养加一体化”等循环经济重大项目,不断延伸产业链,开发利用企业的废弃资源,形成废弃物和副产品的循环利用生态链,形成生态循环产业系统;在工业基地,建设生态工业基地,努力把宣威工业园区建设成为集循环经济型企业、产业生态化循环链接、资源循环可持续利用融为一体的生态工业园区。在重点工业乡镇,建设生态工业乡镇,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建立和完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做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以生态化改造为目标,建设共有技术平台和基础设施,发展生态工业,实现区内资源消耗减量化和循环化。

在资源消耗、废物利用、企业生产三个环节,实现资源利用循环化,推进循环经济,实现企业生产清洁化、资源消耗减量化、资源利用循环化。一是资源消耗减量化。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重点推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工作。二是废物利用资源化。以提高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和废物)综合回收利用率为目标,提高电力、煤炭、化工、冶金、食品、建材六大产业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抓好一批综合回收利用企业,促进可再生资源和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资源循环利用产品与技术,促进有利于资源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新兴行业的发展。三是企业生产清洁化。以实施清洁生产为主要途径,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以本行业国际、国内先进水平为标准,大力开展节约降耗活动,促进资源的节约与循环利用。

(三)抓建设特色工业基地,打造工业增长新高地,实现工业集群发展

围绕“通过三年努力,把宣威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发展空间大、产业成长性好、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增长速度快、经济效益好的省级工业园区”目标,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市场化运作的要求,重点建设好羊场磷化工工业基地、虹桥食品工业基地、凤凰山载能工业基地,增强基地吸纳和承载大项目功能,引导工业投资向特色优势产业项目和基地集中,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实现企业集群发展,打造工业增长新高地,实现工业发展园区化。当前,一是要加强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制定工业园区规划,在完善工业基地规划的基础上,按照基础先行的原则,加大投入力度,集中力量抓好道路、供电、通讯、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各种生产要素争相汇流和迸发活力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要加强基地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基地用地、税收、收费等优惠政策,加快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把基地建设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平台、对外开放的窗口、体制创新的示范。2007年“一园三基地”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2010年占80%以上。

(四)抓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扶持小企业创业,实现工业富有活力健康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消除体制性障碍,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重点支持科技型、劳动密集型、农特产品加工型、生态环保型企业加快发展,积极推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大集团协作配套,着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不断扩大经济总量,积极培育市域经济的新亮点。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的功能作用,鼓励社会和民间资本投入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加强中小企业人才培训和创业辅导,提高人员素质和企业竞争力。推动中小企业协会等中介机构的发展,建立有效的行业标准和监督机制,强化监管,实现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

推进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降低中小企业创业成本和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按照“因地制宜、树立样板、规范发展、有序推进”的要求,原则上每个重点工业乡镇都应创建12个小企业创业基地,在工业园区或工业区块内集中建造一批标准厂房,或利用一批规模较大的旧场所、国有集体企业转制的旧厂房等创建创业基地,通过厂房低价租赁及财政补贴,对小企业进行培育扶持;对创业基地内的道路、电、水、排水、消防、通讯、网络、绿化等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同时完善搞好职工公寓及餐饮等生活设施配套建设;为入驻小企业提供办证、办照等全程代理一条龙服务,提供法律、财税、劳动等代理服务,提供技术支持等服务;对入住创业基地的小企业在用地、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积极引导小企业进驻创业基地,投资总额低于200万元或注册资本小于50万元的新建研发制造类企业原则上不再零星布点。加快工业园区虹桥食品工业基地内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步伐,充分利用利用宣威火腿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宣威火腿证明商标资源及食品生产企业QS达标认证等手段,整合火腿产业,建设火腿产业集中区,努力把虹桥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成为集火腿加工中心、火腿销售中心、火腿文化馆、火腿美食、城市景观功能为一体,具有固定创业场所和连续滚动孵化小企业成长功能的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

(五)抓农村乡镇工业,打造特色产业,实现工业经济协调发展

宣威是典型的农业大市,没有农村工业的快速发展,全市实现工业化将成为一句空话。农村乡镇工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就是由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转变的过程。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对适宜发展工业的乡镇,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提高工业在乡镇经济中的比重。宛水、板桥、羊场、来宾、虹桥等要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率先取得突破,成为工业领跑乡镇,形成一批领跑乡镇率先发展、中等乡镇加快发展、欠发达乡镇跨越发展的农村工业发展新格局。

各乡镇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关键是要从产业分工体系中明确自己的产业定位,利用当地资源,打造特色产业体系,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努力造就一品,育成一业,形成规模,建成支柱。农村工业化要突出以特色经济为依托,选择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加大扶持,有一定工业基础的乡镇,要引导企业与大企业配套,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实现产品升级换代。传统农业比重大的乡镇,要以优势农产品为依托,发展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采取有力措施扶持龙头企业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实现农产品加工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乡镇,要以城镇化为载体,要主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配套协作型产业的梯度转移,建立初级产品加工基地和辅助产品生产基地,引导和促进乡镇企业向城市和重点小城镇聚集,实现连片集中发展。中心城镇的规划要和工业布局、园区建设、行政区划调整和旧村改造相结合,形成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良性互动。

(六)抓现代物流产业,构建商品流通市场体系,打造滇东北区域性物流中心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投资环境,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项目的启动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云南将成为我国与东盟尤其是东南亚和南亚各国陆上经济联系的大通道。宣威要抓住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仓储资源等优势,加快制定宣威现代物流服务规划,提出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思路、目标,科学规划物流产业的发展,构建商品流通市场体系。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重点把宣威火车站等发展成连接全国各地和东盟各国的物流中心,把物流产业作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予以扶持。要以宣威被列为国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县(市)为契机,以培育为工农业生产和商业配送为主的物流龙头企业为突破口,鼓励工商企业逐步将仓储整理、零件、生产原料和产成品、运输等物流服务业务分离出来,由专业公司专业物流企业承担。培育和发展一批设施和管理配套的物流中心,大力支持第三方物流、大型连锁企业和大型工业企业配送中心以及社会专业化批发配送等物流业的发展,催生一批大型现代物流企业,采取必要的调控措施,鼓励工业、商业、运输、货代、联运、物资、仓储等行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整合物流资源,合理规划建设区域物流中心,加强物流产业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支持物流基础设施改造和物流分园区建设。发展多种形式的连锁经营、社会化专业化的配送、大型批发采购分销网络等现代商业组织,开展社会化、专业化的公共服务。努力把宣威建设成为滇东北区域性物流中心。

四、创新方式,强化服务,营造加快工业发展环境

(一)科学编制工业发展规划,引导企业实施好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政策

要高度重视工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编制好《宣威市新型工业化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宣威市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发展规划》、《宣威市火腿产业发展规划》,以及新型工业化电力、煤炭、化工、冶金、食品、建材产业发展规划等规划。发挥行业规划、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把规划作为重大项目决策、政府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加强对工业投资项目的管理,提出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产业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导向目录,强化产业发展项目研究,引导资金向鼓励发展的产业投入,实施好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项目。要以六大主导产业为重点,实施一批重大技术改造、技术攻关、技术引进和技术推广项目。形成在建一批、新建一批、储备一批梯次推进的格局。同时,要提出国家产业政策限制、禁止发展和淘汰产业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导向目录,按照国家产业政策,逐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要加强对国家产业政策的研究,定期向社会发布行业发展、消费投资、经济运行等情况,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

(二)努力消除影响经济平稳发展的瓶颈制约,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调控水平

要加强对工业运行的分析、监测、调控、预警工作。发挥信息导向和产业政策与规划的指导作用,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日常监控,逐步建立网络数据共享平台和计算机数据分析系统,加强工业经济动态信息分析,发布产业政策和经济运行信息,增强预见性,准确把握我市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要提出工业经济发展及预测报告,研究制定工业经济运行调控应急方案,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积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超前防范,抑制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的因素,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消除影响经济平稳发展的瓶颈制约,防止经济大起大落,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针对煤、电、油、运、土地、资金对工业经济发展“瓶颈”制约在今后一段时期仍将存在的状况,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多方协调,积极争取,全力抓好各要素的调度,努力消除影响经济平稳发展的瓶颈制约。一是加强煤、电、油、运、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协调。加快电源建设,力保电煤供应,争取用电倾斜,保证重点企业用电需求;建立稳定的成品油供应体系,保证工业用油;搞好运输、特别是铁路运输的协调,确保工业产品及时外运;推进银企合作,积极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帮助重点企业解决资金困难。二是要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加大土地开发整理的力度,在市内实现占补平衡,认真开展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调查测算工作,确保工业企业项目建设用地的审批,重点保障重大项目用地,呵护来之不易的招商成果;研究集约用地政策措施,提高土地使用率和建筑容积率,增强基地承载能力,用有限的土地扶持好项目、扶持大项目。

(三)建立工业发展激励机制,培育竞争环境

2006年起,市政府设立工业发展奖,每年预算100万元资金,对全市工业经济发展贡献突出的企业和单位给予奖励,培育竞争机制。围绕企业销售收入、税收、创名牌产品、职工就业人数、工业投资等指标,制定工业发展奖的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实行动态评价考核奖励,建立工业发展激励机制。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以争创 “宣威明星企业”、宣威名牌产品、 “宣威工业领跑乡镇”等活动,树立发展典型,鼓励企业加快发展,形成争先恐后创佳绩,一心一意谋发展、求发展、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重点,将政府管理经济职能转变到为市场主体服务上来。一是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能。要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要求,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能。要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既不能失职不作为,又不能越权乱作为。二是要按照管市场不管企业、管宏观不管微观、管服务不管事务的思路,变强化管理为强化服务,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尤其是重大项目,要组织专门力量,实行全过程的跟踪服务,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三是要强化学习,创新工业经济工作方式,探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管理工业经济的科学制度、科学方法,不断实现经济管理工作的法律化、制度化。四是要强化人才支撑,加快工业经济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培训工作步伐,更新知识、提高素质,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培养一批懂工业、善管理的干部队伍,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企业家队伍。

【打印正文】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