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ynsgxw-1-5203 | 发布机构: | 云南省工信厅 |
生效日期: | 2006-09-22 | 废止日期: | |
文 号: | 主题分类: | 规划计划 |
当前在滇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走向分析
信贷投放过快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之一,国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的信贷调控政策,各金融机构也相应进行了调整,本文根据上半年省级金融机构货币信贷运行分析会议的有关材料,对在滇各金融机构信贷政策的变化和动向进行了一些归纳,并对如何进一步加强银政企合作提出一些建议。
一、上半年全省货币信贷运行的基本情况
(一)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基本情况
2006年6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648.17亿元,同比增长17.7%,增幅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443.38亿元,同比多增170.63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5589.90亿元,同比增长18.1%,增幅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444.15亿元,同比多增166.62亿元。
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4537.59亿元,同比增长23.5%,增幅同比提高9.2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505.68亿元,同比多增206.30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4502.88亿元,同比增长24.4%,增幅同比提高9.7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514.18亿元,同比多增218.6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791.79亿元,比年初增加159.20亿元,同比多增37.04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2470.28亿元,比年初增加266.63亿元,同比多增108.45亿元。
与年初比,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新增存贷比为115.8%,贷款增量明显高于存款增量。1-6月,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同比分别增长19.9%、20.9%、21.3%、22.8%、24.1%和24.4%,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按省政府要求的存贷款各新增600亿元的目标计,至6月末,存贷款分别完成了预定目标的73.9%和84.3%。
(二)与全国货币信贷运行情况的比较
6月末,全国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3.13万亿元,同比增长17.2%。其中,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1.85万亿元,同比增长18.4%,增幅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3.23万亿元,同比多增6324亿元。
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本外币余额为22.79万亿元,同比增长14.3%。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1.53万亿元,同比增长15.2%,增幅同比提高2.0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2.18万亿元,同比多增7233亿元。
与全国货币信贷运行情况相比,我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的增幅比全国高0.5个百分点,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的增幅比全国低0.3个百分点;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的增幅比全国高9.2个百分点,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增幅同样比全国高9.2个百分点。我省金融机构信贷投放速度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与年初相比,全国金融机构人民币新增存贷比为67.5%,我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48.3个百分点。
(三)信贷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
据人行昆明中心支行分析,主要原因有三个:
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对信贷资金的需求旺盛。上半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3%,国内贷款到位资金增长58.3%。
二是各金融机构流动性充足,存贷款利差扩大,贷款意愿强烈。上半年,全省金融机构二级准备金和行内资金往来(融出)分别较年初减少45.2亿元和114.1亿元,由此增加可用资金159.3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84.1亿元。
三是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推进和战略投资者的引入,从财务因素考虑,各行信贷营销的动力较强。6月末,国有商业银行新增贷款达218.73亿元,同比多增150.49亿元,占新增贷款量的68.8%。
此外,个人消费信贷增长较快也是其中原因之一。至6月末,消费贷款比年初增加43.76亿元,同比多增34.78亿元,增长3.87倍。
二、国家信贷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国家实施的主要信贷政策
自3月12日以来,国务院和有关部委发布一系列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着力抑制产能过剩行业的盲目发展,并于6月和7月两次发文对新开工项目实施全面的清理整顿,要求在土地审批、贷款投放、项目审批等方面严格把关,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
4月25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宏观调控,整顿和规范各类打捆贷款的通知》,紧急规范各类“打捆贷款”,制止政府违规担保及商业银行向各级政府部门的贷款授信,解除曾经备受好评的“银政联姻”。
4月27日和6月13日,央行两次召集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及部分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召开了“窗口指导”会议,要求各银行合理控制信贷投放进度,优化贷款结构,改进金融服务。
4月28日,央行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提高到5.85%,其它各档次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而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保持不变。这是自2004年10月29日以来央行再次上调贷款基准利率。
5月17日,央行向四家国有银行和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共发行1000亿元的定向票据,发行收益率同为2.11%。四大行认购的定向央行票据占了发行总量的70%。 6月14日,央行再次面向信贷投放大户发行1000亿元的定向票据,票面利率为2.11%,较当时一年期票据的利率低36个基点。除因海外上市受到资本约束的中行外,建行、农行和工行三大行均成为定点紧缩对象。
6月16日,央行宣布自7月5日起上调除农信社之外的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7月21日,央行再次决定,从2006年8月1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合作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暂不上调,继续执行现行存款准备金率。
此外,5月31日,央行要求商业银行对住房贷款自6月1日起将实行首付款30%和20%的区别对待政策,对多套购房采取不同利率贷款,并且明确规定了住房开发贷款的信贷条件及支持范围,要求严格执行房地产开发企业自有资本金35%以上的比例。
(二)各金融机构执行国家信贷政策的基本情况
省内各金融机构按照国家有关政策的要求,开展了自查自纠行动,并在信贷政策上作了一些调整:
一是对国家提示过热的行业进行清查,对列入淘汰、限制类的企业制定逐步退出的计划,严密监控过热行业经营风险的变化,严格贷款投放,加强贷后管理。
二是调整优化信贷结构,严格控制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贷款风险。按国家产业政策及有关环保、土地等审批环节,对项目进行清理,加强调研、评估和退出风险度较高的早期项目,采取措施防范关联客户的信贷风险,补充国有优势项目和效益明显的项目,进一步明确信贷投向的重点为民航、邮电、能源、交通、烟草、电力、化工、冶金、医药、市政建设等优势行业和优势企业。
三是有关银行对政府担保贷款进行了清理,重点检查有关企业和项目本息的支付情况,要求政府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贷款的使用管理,落实财政预算内的还款资金来源。
四是压缩房地产项目,提高贷款准入门槛。严格房地产开发资金、开发结构、土地政策等贷款条件,重点投向优质开发商和优质楼盘项目。同时,审慎发放个人住房贷款,控制投资性、投机性购房行为。
五是加强对浮动利率的管理。逐步建立、健全利率的定价机制,对优质客户和优质项目实行优惠利率,对风险较高的项目执行高利率,以收益来覆盖并防范金融风险。
六是开展金融创新,加强金融服务,发展票据融资,大力拓展中间业务收入等。
(三)国家信贷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从目前的情况看,国家信贷政策从实际效果和心理预期上都对我省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一是贷款准入门槛提高。银行在授信审查中,严格执行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达不到准入条件的项目,坚决不予发放贷款,对有关产业结构调整项目也持谨慎的态度,特别是限制、淘汰类企业的改造提高项目,使工业制造业类的贷款准入门槛提高。
二是政府信用贷款或担保贷款的可操作空间减小。银行对政府担保贷款或信用贷款仍持肯定态度,但对财政兜底的存量贷款的潜在风险较为担心,从严控制借旧还新的倒贷行为;对政府的授信完全按商业贷款的审查标准掌握,贷款直接对应到具体的项目上,严格评估政府的财政收支情况、偿债率、债务依存度、信用状况等。
三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加速优胜劣汰的过程。自有资本金不足及主要依靠土地抵押贷款的企业,其获取银行贷款的可能性减小,有可能引起局部的“半拉子”开发工程。
四是信贷投向将更加集中。各金融机构出于对风险的控制,对优质大中型企业客户和优质工程项目的争夺将更加激烈,信贷投向有可能更加集中,不利于全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五是中小企业将受到较大影响。信贷收缩有可能主要从短期贷款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上收缩,将不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中小企业的发展。
从总体看,此轮信贷调控措施强硬但力度较为缓和,小幅提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对抑制贷款需求和放贷冲动尚未形成实质性的影响。但是,由于国家信贷政策的出台时间比较集中且时间较近,其实施效果还有待继续观察。适当放缓贷款节奏将成为下半年的主要调控目标,若国家对不符合有关规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强制性停、缓、改等,将对银行信贷投入产生较大的实质性影响。
(四)各金融机构对国家信贷政策走向的看法
大多数各金融机构预计国家信贷政策将进一步紧缩,这主要基于以下四个判断:一是在经济上升期,地方政府和企业对市场的预期较好,有着较强的投资冲动,新开工项目数和投资总额的增幅继续保持高幅增长态势;二是实际物价水平高于银行存款利率,居民投资房地产的意愿较为强烈;三是贸易顺差持续增长,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外汇储备规模不断扩大,高能量货币持续增加;四是商业银行资金流动性充足,追求利益最大化。在此背景下,信贷需求与供给的扩张意愿均较为强烈,预计央行还将继续动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汇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实行紧缩性信贷政策,我国很有可能进入新一轮加息周期。
各金融机构普遍认为,国家实施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对抑制贷款投放过量、投资过快增长是必要的,有利于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但是,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仍属于投资拉动型的增长模式,且各地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重点不同,在金融投向上客观存在着地区和行业的差别,一味强调控制信贷规模、限制投资,将造成地区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的共同损失,金融投放应该保持适度的规模和增速,并实行区别对待的政策。云南不管经济总量还是经济增速上都与其它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任务十分繁重,铁路、公路、电力、工业、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的建设项目较多,资金需求量巨大,需要金融机构继续加大信贷支持的力度,以缩小地区间发展的差距。建议省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结合地方的实际制订相应的实施办法,正确引导信贷投向,促进金融与经济的共同发展。金融机构的这个共识为稳定我省信贷投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银政企合作的几点建议
(一)银政企合作中反映的主要问题
各金融机构在银政企合作的方向和重点上有所区别,反映的问题其侧重点也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需明确政府打捆贷款的有关问题。一是有关商业银行认为五部委文件中对“打捆贷款”并无明确的界定,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进一步明确具体的界限和操作办法,继续深入推进银政合作;二是确定电力、公路等基础设施的质押权登记部门,落实还贷资金来源;三是妥善处理好交通厅划转交通投资公司的有关债务,降低有关银行的贷款风险。
2、存在不良的政府行政干预。华夏银行反映,政府行政干预对企业和银行的正常经营易产生较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部分不良资产的清收化解方面,如,对省进出口公司、云大科技的诉讼案件上。也有部分银行反映,国企改革虽已进入收尾阶段,但仍存在一些操作不规范的行为,银行债权难以依法保全,许多历史遗留问题仍未彻底解决。
3、对一些大项目存在超额授信的情况。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制度、手段和平台,目前各银行间沟通交流较少,在对一些大项目提供授信方案时,各自为政,较容易出现超额授信的情况,不利于银行授信的整体风险控制。另外,由于对企业和项目有关信息的掌握情况不同,容易造成部分银行间发生不正当的竞争行为。
4、银行与政府之间的信息沟通还有继续改进的余地。在国家实施区别对待政策的背景下,政府有关部门执行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情况、各部门制定的有关产业发展政策和发展规划的情况,以及省内重点行业经济运行情况,特别是行业市场供求、投资等情况,与金融部门仍未形成正常的交流渠道和制度,行业风险预警提不足。
5、扩大对中小企业及县域、非公经济的信贷投放存在较多的实际困难。中国银行省分行反映,其中有企业、银行和环境三方面的原因,主要是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不足。
从企业方面看:一是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自有资本金不足,内部管理不规范,缺乏健全的财务制度,财务信息失真的情况较为突出,造成银企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不符合贷款的条件;二是很多中小企业信用观念淡薄,借企业改制、重组、破产之机蓄意逃废银行债务,造成银行投放中小企业的信贷资产流失严重,不良贷款率高,恶化了社会信用环境,加大了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困难;三是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品种单一,抗风险能力弱,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不少低技术装备的中小企业大肆生产低劣产品污染环境,造成大量无效、低效的供给;四是产业组织不合理,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低,“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在中小企业中十分突出;五是管理水平低下,设备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低。
从银行方面看:一是中小企业所能提供的符合国家规定的抵押品严重不足,同时很难找到有实力的企业担保,银行贷款没有保障。即使企业能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抵押品,由于评估、登记、公证等环节太多,手续繁杂,收费较高,企业也难以承受,同时也降低了银行的工作效率。此外,抵押品的变现性和有关手续的可行性也是个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使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时顾虑重重;二是银行贷款手续的统一要求,即贷款不论金额多少都必须履行完整的融资手续,让不少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从环境方面看:一是我省经济基础薄弱,经济总量有限,中小企业无论是发展规模还是成长性都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发展相对缓慢,整体上适应市场的能力较低;二是我省以基础原材料为主的产业结构,使大中型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相对较弱,中小企业难以通过与大中型企业的分工协作来获得发展;三是我省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低,外部资金流入量较小,限制了中小企业对国内和国际资源的利用,无法通过参与全国和国际的分工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四是我省担保机构发展的时间不长,本身就存在着业务操作不规范、担保能力有限和担保信誉不足的问题,短时间内仍难以承担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难问题的重任。
(二)进一步加强银政企合作中的几点初步设想
根据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针对银企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在滇各金融机构的经营特点,在此,对加强银政企合作,扩大金融机构对全省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的信贷投入,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银政企合作应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坚持“政府信息引导、企业自主申请、银行独立审贷”的原则,着力解决银政企三方信息对不称的问题,努力提高银企合作的机会和成功率,促进银企双方的共同发展。政府部门的主要工作:一是加强政策、信息和资金的引导作用;二是搭建银企交流合作的平台;三是建立、健全企业发展的软硬件环境;四是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前二项应为当前工作的重点,总的目标要求是保持信贷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合理水平和比例。
2、加强对银行信贷投向的引导。以省银企合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的名义,加紧筹备召开云南省“十一五”经济发展规划介绍会,请在滇各金融机构参加,由省发改委、省经委、人行昆明中心支行和省银监局等分别介绍云南省“十一五”经济发展的重点、目标和政策措施等,包括产业发展指导目录、重点产业发展规划、我省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结构调整政策)的情况等。同时,优选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前期准备工作好、手续完备、市场和效益前景好、资本金落实的 “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和工业项目,集中向各金融机构推荐,进一步明确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背景下,省委、省政府经济发展的方向、目标、重点和政策等。对一些大型市政建设项目和重点工业投资项目,建议由政府有关部门和项目业主在取得国家支持的基础上,主动向各有关银行的总行汇报,积极争取其信贷支持。
3、进一步密切银企合作关系。建议在确定“五个10户重点企业”、“200户县域工业重点企业”、“非公企业100强”、“民营工业30强”、“100户农产加工示范企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完善有关的选择标准和办法,并实行动态管理,将这些企业作为银企合作的重点,推动这些企业与有关银行逐步建立稳定的银企合作关系。建议利用正在制定的“成长性企业评价办法”来指导制定其它的几个有关评价方法,此办法应借鉴浙江省的经验,尽量与各银行的贷款标准和条件相衔接,以便能够成为银行选择和接受的优质客户。我委应定期收集这些企业的贷款(资金)需求情况,将满足这些企业的贷款(资金)需求作为确保实现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目标的一项重点保障措施来抓。对于重点工业园区(特色产业园)内的项目,除以上选择标准外,应着重于资本金落实或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确保符合银行控制风险的要求。政府有关扶持资金,如,技术改造资金、新型工业化发展资金、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发展资金等,应适当向这些企业倾斜,以正确发挥政府扶持资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
4、构建网上中小企业金融超市。在滇各金融机构大多数均开发了一批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如,建行的“速贷通”、“成长之路”等,但相对比较分散且不为企业所知。建议利用我委的中小企业网站,将各金融机构有关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集中起来,构建网上中小企业金融超市。通过中小企业网一个站点,上网的中小企业就能够全面掌握当前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从中选出适合自己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并通过填写网上标准化表格等方式,实现与有关银行的直接联系。经征求建行等几家银行的意见,均持赞同的意见,认为构建网上中小企业金融超市将为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创造一个高效的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实现中小企业和银行共同发展的需求。
5、引导做好有关金融风险的规避工作。一是利率和汇率的风险。鉴于利率和汇率将有较大变动,要引导企业充分利用现有的金融工具来进行规避,如,中国银行和中信银行提供的“汇率掉期”、“人民币利率互换”产品等,或者采取固定利率、企业融资券等融资方式;二是行业的风险。由省经委或有关行业协会牵头,对国家提示过热行业的运行情况分别作一次全面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明确政府部门对列入淘汰、限制类企业的调整意见,加强对金融部门的行业预警工作;三是企业的风险。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定期向金融部门通报涉及改制、改组、兼并、破产的国有企业情况,特别是涉及“国退民进”县域国有中小企业的情况,切实保障商业银行合法权益。
6、提高中小企业的素质。敦促中小企业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制度,如实编制财务报表。金融机构和会计、审计等中介部门应本着互利合作的原则,在企业申请贷款的过程中,指导中小企业建立健全财务制度,严格会计核算。省经委等政府部门在评选重点企业和审核扶持资金时,应将财务审计和依法报送统计信息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的评选标准。同时,地方政府也应加快研究改进和完善个体工商户、小企业的会计、税收、统计等管理制度,避免出现守法企业税负反而加重的情况,保护中小企业建立会计核算制度的积极性。
7、正确发挥政府融资平台的作用。完善政府财政投入的管理办法,重点解决好资本金注入和还款资金来源问题,继续充分利用国开行提供的软贷款,引导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加大对我省重大基础建设项目和工业建设项目的信贷投入。
8、加强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的合作。建议有关部门结合担保风险补偿办法的制定,尽快形成担保机构信用评级的标准和办法,由中介机构或行业协会具体组织实施,对全省各担保公司的担保风险进行一次全面而客观的测算和评价,并向各金融机构通报评测结果。通过担保风险预警工作,推动担保机构加快内部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满足金融机构控制担保风险的要求,扩大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合作层次和规模,有效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
9、加快建设社区银行或地方金融机构。建议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州市,剥离部分农村信用合作社会,引入企业或社会资金,组织成立社区银行或地方金融机构,强化其对中小企业和地方经济服务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