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政策文件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依申请公开
索引号: ynsgxw-1-5207 发布机构: 云南省工信厅
生效日期: 2006-12-14 废止日期:
文 号: 主题分类: 规划计划

我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政策的研究观点综述(上)

发布时间:2006-12-14 浏览次数: 【字体: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劳动力出路问题,可能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大量社会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探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政策,找出工业化中期阶段缓解经济与就业压力之间矛盾的解决办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际比较优势与我国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政策

国内主张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学者大都主张我国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他们认为,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参与国际分工完全可能解决我国劳动力严重过剩的就业约束问题,从而促成我国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的最终升级。在近10年中,我国不仅在初级产品上,在工业品上也开始有了极大的竞争优势。例如,我国已在电子、家用电器、纺织、轻工等领域形成了国际上竞争优势,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吸收劳动力的产业。但我国以低成本为支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比较优势,被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视为严重威胁,增加了越来越多的针对我国的贸易纠纷和摩擦。为消除国外各种贸易壁垒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不利影响,有学者提出,应改造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为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产业,主张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附加值,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政府应加强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保护和鼓励创新,引导和鼓励国内厂商积极开发创新性劳动密集型产品,实现与其他国家的错位发展,减少贸易纠纷。

二、大国优势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区域转移政策

一些学者认为劳动力成本优势只是中国继续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的必要条件,世界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能否对中国出口敞开大门才是充分条件。为避免遭受外国市场俘获,我国必须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这些学者十分强调我国的大国优势。兰宜生认为国内适当的创新领域分工和13亿人口的大市场使我国易于形成新产品的经济规模和出口成本优势,劳动密集型新产品开发应首先着眼于内需,强调以创新性消费品创造和拉动新的消费需求。陈耀注意到我国产业增长目前具有明显的“重化工业”趋势,在可预见的3年至5年内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能出现相对较大的投资萎缩。因此,他主张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新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发展方向是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

有学者主张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应更积极地开发创新性劳动密集型产品,同时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档次,把中低档次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动向中西部转移。或者在发达地区以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升级为主,在内陆农村地区以拓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拓展的产业包括劳动密集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另外,还可将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城市转移到乡镇中去,这既能使城市工业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升级,又有利于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农民的脱贫致富。

三、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与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优先顺序政策

喻桂华、张春煜在分析中国的就业结构趋势及国际比较时发现,我国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吸纳过多的劳动力,而二、三产业吸纳劳动力不足,主要原因是第二产业发生了资本替代劳动及第三产业增长缓慢和结构失调。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严重偏离,说明劳动力在各产业间的转移还存在较大阻碍。

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与世界发达国家已大体相当(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还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却落后发达国家高达40个百分点。因此,有学者主张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并通过加快城镇化,解决需求方面的制约。齐建国在分析1953年至1998年间我国三次产业边际就业弹性时发现,第二产业就业边际弹性急剧下降,第三产业边际就业弹性高而且稳定。他认为从解决就业的角度看,应把第三产业作为补偿技术进步而减缓就业增长的主导产业。

另一种观点则主张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如胡鞍钢主张选择“节省资本、多用劳动”的工业化技术路线。因为,扩大就业机会不仅有赖于资本投资的积累速度,还有赖于这类投资所采取的不同技术路线。支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多以中国西部地区出发来考虑问题。一些学者认为,为充分利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应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打印正文】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