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政策文件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依申请公开
索引号: ynsgxw-1-5220 发布机构: 云南省工信厅
生效日期: 2007-07-31 废止日期:
文 号: 主题分类: 规划计划

云南省认真实施产业政策  加快推进结构调整

发布时间:2007-07-31 浏览次数: 【字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把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未来五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指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途径和迫切任务。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施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被提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就我省来讲,实施产业政策,加强宏观调控,优化产业结构也是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有力手段。《云南省“十一五”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纲要》中专门把“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列为一个单独的重要篇章,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巩固壮大烟草、能源、有色产业,改造做强机械、造纸、建材产业,延伸钢铁、化工产业链,提升生物产业规模质量,加快发展信息制造业”。在2007年1月召开的全省工业经济工作会上,省委、省政府领导再次强调,“要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在巩固提高重化工业、努力延伸产业链的同时,加快发展轻工业,向‘精深重工’和‘高效轻工’的方向发展,积极促进工业结构从资源型向加工型升级”。云南省经委刘绍忠主任在会议讲话中也指出,“大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是推动我省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认真抓好的十项重点工作之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大势所趋,是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产业政策,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产业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促使我省长期以来支柱产业单一、装备制造业发展不足和生物、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得到逐步解决。适时总结我省实施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的情况,对于找准我省产业结构现存主要问题,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非常有必要。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进展

近年来,全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这一主线,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为目的,加大力度推行产业结构调整,全省工业发展走上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特别是“十五”后几年一直到2006年,我省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和质量都向前迈进了一大步。2006年,全省全部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406.9亿元,同比增长1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240.36亿元,同比增长17.8%,比2001年增长1.1倍;利税达到760亿元,比2001年增长1.1倍;利润达到300亿元,比2001年增长2.6倍。利税和利润提前一年完成“云南工业发展倍增计划”目标;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居全国第三位。2006年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7.6%,比2001年提高2.7个百分点,全部工业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约为63%。工业发展实现了几个“提高”。即:重工业比重提高,其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九五”末的33.7%提高到2006年的51.7%;“两烟”实现了再创辉煌的目标,同时非烟工业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由“九五”末的44.9%提高到2006年的53.8%;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提高,其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九五”末的76%提高到2006年的88%;非公经济的比重提高,其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九五”末的17.3%提高到2006年的39.1%;工业投资的比重提高,其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九五”末的19%提高到2006年的33.7%。煤炭、电力、有色、化工、机械、医药、制糖等重点产业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2006年,煤炭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3.8亿元,比2001年增长2.3倍,电力完成160.85亿元,增长1.44倍,有色完成191.84亿元,增长6.6倍,化工完成81.12亿元,增长2.14倍,医药完成24.36亿元,增长1倍,金属制品、电气机械、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等机械行业均维持在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在食糖减产的情况下,制糖工业仍保持了18.8%的快速增长。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

(一)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经过多年来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我省出现了轻重工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十五”末,全省轻重工业比重由“九五”末的50.5:49.5调整到34.48:65.52,规模以上轻重工业比重由66.3:34.7调整到52.5:47.5。2005年,规模以上轻工业实现总产值889.98亿元,增加值537.16亿元,利税441.3亿元,与2001年相比较,分别增长45.98%、39.07%和51.6%;规模以上重工业实现总产值1706.24亿元,增加值461.67亿元,利税209.9亿元,与2001年比较,分别增长211.5%、135.67%和272.82%。重工业实现了成倍增长,轻重工业比例渐趋合理。2006年,我省重工业累计完成增加值641.85亿元,同比增长27.1%,快于全国平均水平9.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轻工业累计完成增加值598.51亿元,增长9.6%,比上年快3.8个百分点。轻重工业比重调整为48.3:51.7,重工业增加值近三十年来首次超过轻工业,是我省工业结构调整的标志性突破之一。

(二)非烟工业比重增加

随着结构调整的加快,烟草行业“一枝独秀”的局面在不断改变,非烟工业逐步发展壮大。2005年,规模以上非烟工业实现增加值558.42亿元,是“九五”末的2.34倍,年均增长15.2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九五”末的44.87%提高到“十五”末的56.8%,实现利税总额252.35亿元,年均增长16.28%,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6.27,同比提高5.3个百分点。2006年,全省规模以上非烟工业完成增加值757.16亿元,同比增长24.7%,比2005年快13.5个百分点;非烟工业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61%,比2005年提高5个百分点,同样是我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明显标志。

(三)主要产业发展加快

装备制造业、造纸业、建材工业等传统产业加大改造提升力度,烟草及配套产业、能源产业、有色金属等优势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1、装备制造业进入发展的最好时期。“十五”期间,机械装备制造业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增长态势,经济运行质量逐步提高,是我省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2005年末,全省机械行业有规模以上企业272个,从业人员72745人,全员劳动生产率5.25万元。工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76.5亿元增加到163.2亿元。全行业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全员劳动生产率分别为“十五”初期的2.2倍、2.1倍和2.5倍。全省机械工业累计生产汽车22.72万辆,发电设备150.81万千瓦,机床34537台,是“九五”期间汽车、发电设备、机床同类产品的3.38倍、1.88倍和1.11倍。2006年,我省装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45.04亿元,同比增长18%。

2、造纸业整体经济效益提高。“九五”时期,随着国家环境保护法规的建立健全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全面实施,云南一些以木材为原料的企业如宁蒗战河纸浆厂、迪庆纸浆厂、昌宁纸厂、双江纸厂等和一些新建企业因缺乏自有人工造纸林基地面临萎缩和破产;众多小型制浆造纸企业由于污染严重,治理困难,产品低水平重复,必须转产、停产。在全国统一对高消耗、高污染的“五小”企业实施的关停行动中,我省有近100家造纸企业被关闭,到2000年造纸企业由150家减少到56家,机制纸及纸板产量由40万吨减少到22万吨。“十五”期间,云南造纸工业加强结构调整,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技术装备水平,重点实施原料、产品、环保、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等方面的适用技术,大力治理污染,目前大多数企业白水循环利用率都达到70~80%甚至更高。陆良银河纸业有限公司等企业投入碱回收装置运行效果显著,达到了环保要求。造纸工业的现有规模、素质、结构逐步升级,造纸工业整体经济效益有了很大提高。2006年,造纸工业完成增加值11.14亿元,比2001年增长58.2%。

3、建材工业实力不断增强。建材工业是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产品涵盖建筑材料及制品、非金属矿及制品、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三大门类。近年来,云南建材工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建材企业255户,工业总产值88.54亿元,工业增加值36.40亿元,利润总额3.30亿元,利税总额9.02亿元。到2006年,我省水泥生产能力6209万吨,水泥熟料生产能力4657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58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比重达43.1%。新型墙体材料有了较快的发展,新型墙材已由单一品种发展为三大类30多个品种的系列产品,新型墙材的比重由1992年的2%上升到26%。2006年全行业累计完成销售收入106.71亿元,同比增长35.3%,利润8.19亿元,增长1.4倍。全省生产水泥3305.97万吨,增长16.7%,平板玻璃302.5万重量箱,增长12.0%。

4、烟草及配套业“再创辉煌”。多年来,烟草业一直是我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近年来烟草业结构调整也取得了相当成效。2005年,全省生产卷烟631.47万箱,约占全国产量的1/6。全省烟草工业完成销售收入539.71亿元,工业增加值418.20亿元,工业实现利税399.31亿元,其中税金307.73亿元,利润91.58亿元。各项经济指标继续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2006年,全省共生产卷烟648.1万箱,比上年增长2.6%;销量累计完成648.62万箱,同比增长0.4%。品牌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红塔山、云烟、玉溪、红河、红梅、小熊猫、石林、红山茶等8个重点品牌产量共完成524.98万箱,同比增长27.1%,其中,红河、红梅两个品牌产量稳定在百万箱以上,云烟品牌生产量达到74.82万箱,增长20.4%。全年烟草制品业实现销售收入612.60亿元,增长6.3%,利税420.25亿元,增长7.1%。在卷烟配套方面,我省目前已形成了商标印刷、水松纸、醋酸纤维、复合铝箔、真空镀铝(长纸、内衬纸)、激光镭射膜、烟用葡萄糖、油墨、纸板、纸箱、香精香料、溶剂、乳胶、金拉线、卷烟带、防伪商标、烟草机械等门类齐全的卷烟配套产业。仅昆明、玉溪两地就有上百户设备先进、科技含量高、规模大的企业集聚,技术优势明显。玉溪水松纸厂生产的烟用水松纸不仅满足省内需要,还占领全国主要市场份额,质量和品牌都独占鳌头。昆明醋酸纤维厂的二醋酸纤维丝束做到了替代进口,成为国家定点生产企业。

5、能源产业高速增长。近年来,我省加快建设大型水电,积极发展中小型水电,加大煤炭清洁生产和综合利用力度,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开发生物质能,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和风能,加快煤层气资源的开发利用等。能源产业发展加快,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2006年,全省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854.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2.2%,其中火电841.7万千瓦,增长74%,水电1012.6万千瓦,增长22%。全省共发电753.64亿千瓦时,增长20.7%,其中,水电355.72亿千瓦时,增长1.9%,火电397.91亿千瓦时,增长44.7%。电力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81亿元,增长27.5%,工业增加值161亿元,增长24%,利税58亿元,增长27.3%,利润27.5亿元,增长25.5%。全年生产原煤7339.08万吨,同比增长13.6%。煤炭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6.8亿元,增长22%。

目前我省有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安装厂家200多家,每年太阳能热水器销售量50万平方米左右,占全国销售量的1/8。太阳电池已广泛应用于电视差转台、铁路站台信号、公路道班、农村邮电载波机、微波通讯站、部队通讯及照明、卫星地面站、地震预报台、森林防火预报台;安装风力发电机约230台,主要为电视差转台、护林防火、照明。云南欧亚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正在积极推进风力发电机产业化工作,最终样机单机容量为400千瓦,是我省风力发电的新亮点;以腾冲县热海热田和龙陵县帕腊掌热田为中心的地热能旅游度假区正在形成,泸西、大理、景洪、洱源、宜良等地的地热开发也已展开;天然气作为优质绿色能源率先在保山市和陆良县城得到了包括民用气、工厂用气、天然气汽车等较为广泛的综合利用。

6、有色金属产业结构提升。经过多年发展,我省有色金属工业逐步走上了自主创新、多元投资、矿电结合的道路,形成了国有、民营企业共同发展的局面。2006年全省十种有色金属产量达207.33万吨,同比增长40.6%,比2001年增长2.47倍,其中:锡8.63万吨,锌65.91万吨,铅47.43万吨,铜37.01万吨,铝46.57万吨。全省有色金属工业企业完成销售收入833.06亿元,比上年增长81%,增加值191.84亿元,增长52.9%,占全省重工业增加值的29.89%,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15.47%,实现利税131.29亿元,增长143%,实现利润92.88亿元,增长395%。

(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

通过稳步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工程,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均取得明显进展。2006年,全省已认定企业技术中心59家,其中同时经过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9家。昆钢、云天化、云白药等重点企业信息化取得初步成效。光电子基地建设一期工程建成投产。企业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快速增长,“十五”期间与“九五”期间相比,分别增长68%、37%。全省培育和形成了以云锡、云铜、云天化、云内动力、昆船、昆明中铁、祥云飞龙、生物谷等为主的一批创新示范型企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进程加快,紧紧围绕烟草、有色冶金(钢铁)、磷化工、电力、机电、医药、食品、建材等八个重点行业,加大引进、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成为我省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形式与途径。经过多年来系统性、整体性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省卷烟生产技术和装备始终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高浓度磷复肥生产技术、铜铅锌采选及冶炼技术、锡冶炼及锡深加工技术、电解铝装备工艺技术以及大型铁路养路机械、新型车用柴油机、烟草成套设备、自动化物流设备均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

“十五”期间,我省紧紧围绕“将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成为云南省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目标,进一步加强了对生物制药、电子信息、新材料、机电光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通过高新技术与特色产业的有机结合,使得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云南优势、特色资源增值转化取得长足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在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中所占的比重持续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云南省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部分。

(五)清洁生产与资源综合利用逐步推进

近年来,我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推进节能降耗、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加快推进工业“三废”和废旧物资综合利用,加强新型墙体材料的技术推广和产品管理,积极发展工业循环经济。2006年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比2001年降低46.55%。万元GDP能耗由2005年的1.73吨标煤下降为1.704吨标煤,同比下降1.5%。废物资源化取得明显进展。与2001年相比,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了8.95个百分点。其中资源综合利用认定企业,2006年综合利用煤矸石141.4万吨,是同期产生量的19%;综合利用粉煤灰150.1万吨,是同期产生量的14%。综合利用磷渣212.4万吨,是同期产生量的61%。全省“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逐年增长,2005年比2001年增长129%。自2004年省经委确定在昆明、曲靖、玉溪、红河、楚雄等五个州市和化工、冶金、制糖、电力、建材、煤炭、制药、等行业开展清洁生产试点工作以来,目前全省已启动的清洁生产审核企业有700多家,涉及20多个行业;其中化工、建材、制糖等行业的清洁生产工作已蓬勃开展。截止2006年底,全省已有18家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完成并通过验收。

(六)各州市间差距逐步缩小

针对我省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全省工业经济总量90%以上集中在昆明、昭通、曲靖、玉溪、红河、大理、楚雄等7个州市的情况,近年来,我省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作为缩小地区间差距、带动全省经济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来抓。重点加快昆明、楚雄、玉溪、大理、红河5州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物流业发展;加快曲靖、昭通、文山3个州市重点产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临沧、丽江、迪庆、思茅、版纳、保山、德宏、怒江等8个州市,结合“兴边富民”工程,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2006年,16个州市均保持了健康较快的发展,昆明市工业增加值完成381.9亿元,比2001年增长1.41倍,曲靖市完成213.8亿元,增长1.63倍,玉溪市完成216.9亿元,增长32%,保山市完成16.7亿元,增长1.65倍,昭通市完成48.6亿元,增长2.1倍,楚雄州完成56.9亿元,增长1.23倍,红河州完成146.8亿元,增长1.13倍,文山州完成32.6亿元,增长3.86倍,思茅市完成17.2亿元,增长82%,西双版纳州完成12.7亿元,增长4.13倍,大理州完成55.8亿元,增长1.33倍,德宏州完成11.2亿元,增长1.13倍,丽江市完成8.5亿元,增长2.97倍,怒江州完成15.3亿元,增长7.37倍,迪庆州完成6亿元,增长3.99倍,临沧市完成19.2亿元,增长1.16倍。与2005年相比,有15个州市都保持了两位数的较快增长。昆明、昭通、曲靖、玉溪、红河、大理、楚雄等7个州市的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0.35%,比2001年的92.39%降低了2.04个百分点,中心城市与其他地区的差距逐步缩小,这是我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一个可喜变化。

(七)非公经济快速发展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加快发展非公经济摆到了重要位置,全省非公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都有明显提高,成为推动我省国民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扩大就业渠道、增加财政收入、繁荣城乡经济、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渠道之一。2006年,全省非公经济共有户数86.6万户(含个体工商户),比2001年增长20.1%;上缴税金147.6亿元,比2001年增长2.9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983.9亿元,比2001年增长1.3倍,占全省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3%;个私从业人员274.8万人,比2001年增长83%;完成增加值1461亿元,比2001年增长1.9倍,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6.5%。

三、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

(一)认真落实国家政策,抓好我省相关文件的编制

1、出台了我省的《实施意见》和《指导目录》。2006年5月,国家发改委专门在桂林召开了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会议,会后,我省立即行动起来,认真贯彻落实“桂林”会议精神以及国务院发布实施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等政策文件,并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了《云南省促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云南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6年本)和《云南省“十一五”矿产业结构调整意见》,提出了“十一五”期间转变我省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思路,合理引导投资方向,鼓励和支持发展先进生产力,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进一步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2、编制了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结合我省确立的冶金、化工、制药、水泥、煤炭、机械、电子、制糖、制茶、橡胶等重点产业,编制了《云南省“十一五”新型工业化生物重点产业发展规划》、《云南省“十一五”新型工业化燃料乙醇产业发展规划》、《云南省“十一五”新型工业化丝麻产业发展规划》、《云南省“十一五”硅锗铟电子信息材料发展规划》、《云南省机械装备制造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云南省“十一五”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云南省“十一五”黄金工业发展规划》、《云南省水泥工业“十一五”发展结构调整专项规划》、《云南省“十一五”企业技术创新规划》等9个专项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引导社会投资方向和重点,有序推进重点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

(二)制定政策措施,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制定一系列产业政策与产业技术政策,用好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以及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度等措施,引导并调控企业技术改造投资方向,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10大重点产业以及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先后制订了2004、2005、2006年度全省企业技术进步工作指导意见、《云南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工程实施意见》、《云南省经委关于加强生物产业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产业政策与产业技术政策。“十五”期间,全省技术改造投资共安排贴息资金7.9亿元,同时争取到国债贴息资金10.7亿元,全省更新改造投资完成845.68亿元,年均增长28.33%,工业投资完成1697.43亿元,年均增长37.29%。2006年,工业投资完成747.92亿元,同比增长24.1%。同时,通过加大对有色冶金、机电、化工、医药、农特产品深加工的投入,有力地促进了非烟工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增强企业争创名牌意识,树立“名牌兴企、名牌强省”的观念。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政府推动扶持的创品牌机制,鼓励本土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创造自己的品牌产品。2003年至2005年,共计131个产品获得云南名牌产品称号。2006年,又有90家企业生产的121个产品为当年云南名牌产品。到2006年,我省共有15个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具体是:“红塔山”牌卷烟、“玉溪”牌卷烟、“红梅”牌卷烟,“云烟”牌卷烟、“红河”牌卷烟、“云锡”牌锡锭、“滇云”牌葡萄酒、“铁峰”牌阴极铜、“七彩云南”玉石饰品、“昆百大”珠宝首饰、“大山”牌矿泉水、云南红磷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高浓度磷复肥(只有图案商标)、云南云峰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云峰”牌高浓度磷复肥、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金沙江”氮肥(尿素)、昆明中铁大型养路机械集团有限公司“铁工”牌大型铁路养路机械。

(三)加快发展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促进国有和非公经济协调发展

一是以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发展为主题,起草并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印发了《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的意见》等。二是着眼长远规划,实施科学发展,研究起草并以省政府名义印发了《云南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紧紧围绕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重点,发展国家鼓励的产业、产品,应用先进工艺技术,对国家限制和淘汰的产业、产品要有序退出。三是着手扶持优强,强化资金引导。坚持以现行产业政策为导向,充分利用省设立的中小企业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引导非公有制企业的资金投向。在扶持项目的筛选中,严格按照资金管理办法,认真执行产业政策,对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和产品、技术,加大扶持力度。对国家明令禁止的产品和技术项目,坚持原则,不予安排。四是着力加强非公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强化宏观指导和协调服务。针对煤电油运和宏观调控对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的影响,加大了对非公经济运行的监测分析,做到每季度分析一次,及时发现运行中的问题,有预见性地提出解决措施,并加强对重点企业生产经营中重大问题和困难的协调解决。五是切实维护非公经济的合法权益。按照《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要求对涉及年税收在500万元以上、200~500万元、50~200万元的非公企业,分别由省、州市、县监察部门实行挂牌保护。全省已普遍实行对重点非公企业挂牌保护的制度,有力地维护了非公经济的合法利益。

(四)加快工业强县和县域重点企业培育,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十五期间,为解决我省长期以来存在的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并以县域经济特色产业和骨干企业为重点,我委结合云南实际,深入调查研究,提出发展县域经济主要应从发展县域工业经济入手,并研究确定了重点培育40个“工业强县”的工作思路,同时,在粮油制品、蔗糖、茶、橡胶制品、丝麻制品等20类特色产品中重点培育200户左右重点企业。为把工作做细做实,2004年起,我委先后起草印发了《云南省加快县域工业特色产业重点企业发展指导意见》、《云南省经委关于加快培育工业强县的工作意见》和《加快培育工业强县任务分解方案》,在资金、税收和土地优惠政策方面,对40个工业强县和200户重点企业给予了大力支持。2006年,40个工业强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698.17亿元,投资达到373.71亿元,实现工业税收224.9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51%、24.45%、13.4%。培育工业强县,这是我省落实工业强省战略方针、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的一个重要举措。

(五)有序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加速产业集群发展

加快工业园区发展,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支柱产业群与优势产业群的形成,有利于全省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2004年起,我省坚持科学规划、聚集发展、实质性开发的原则,加快30个重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一是抓园区建设的指导。先后出台了《云南省重点工业园区及特色产业园区总体规划和可研报告评价审查办法(试行)》和2005、2006、2007年度园区工作指导意见。使园区工作很快走上了正轨,取得实质性进展。二是抓园区招商引资工作。建立了园区项目库和园区基础资料库,储备招商项目。建立了园区招商引资网,集中发布宣传各工业园区的产业方向、资源优势、拟建项目、投资政策、服务机构等重要信息。引导各地制订和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抓好招商引资目标任务的落实。三是抓各项基础工作。加强研究分析,对园区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调查,提出对策建议,切实解决园区用地、批文、资金、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同时,用好专项资金,加大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发展循环经济等项目的支持力度,引导各地及社会各界加大对工业园区建设的投入。四是推进园区循环经济工作,培育生态园区试点。

(六)严格实行行业准入,加快落后产能淘汰步伐

2005年,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要求,我省加快了行业准入认证及公告管理工作。我委组织起草了《云南省磷矿采选行业准入条件》、《云南省黄磷行业准入条件》、《云南省过磷酸钙行业准入条件》和《云南省复混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料行业准入条件》等几个行业准入条件,并以省政府办公厅文件(云政办发〔2005〕130号)下发执行。《准入条件》实施以来,得到了省质监局、省环保局、省安监局等省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为有效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按照国家的相关要求,加强了对焦化、铁合金、黄磷等行业的准入公告管理。2006年,全省焦化企业获准国家准入公告的焦炭产能提高到了28%,黄磷已公告产能72.56万吨,占总设计产能的76%,电石获准国家公告产能占总产能26%。

(七)围绕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循环经济发展

1、全面推进节能减排。一是建立节能工作领导体系。为切实加强节能工作的组织领导,省政府及时召开了全省发展循环经济暨节能工作会议,成立了节能工作领导小组,由省长任组长,常务副省长和分管工业的副省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经委。同时成立了工业与民用、建筑、交通、商业、农村和政府机构6个行业节能办公室。全省16个州市、列入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25家企业和省政府重点考核的11家集团公司先后成立了由主要负责人挂帅的节能工作领导机构。二是建立完善节能规章制度。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有关要求,研究起草并以省政府名义印发了《云南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加强节能工作决定的实施意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印发了《云南省主要工业产品能耗限额》、《云南省GDP能耗公报制度》,起草了《云南省节能目标考核办法》、《云南省节能监察办法》和《云南省节能奖励办法》。三是重点推进企业节能降耗。启动了161户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监察(测)工作。加强企业的行业标准规范和投资引导,明确了440种工业产品的用水限额。加强对现有节水设施设备的管理和技术改造。对重点耗水行业制定了节水目标,要求新上项目应有节水措施,主要产品的水耗应达到省级或国家级标准。

2、深入推行清洁生产。研究起草并以省政府名义印发了《云南省清洁生产促进条例》,制定和出台了清洁生产的相关管理办法,并组织专家制定了甘蔗制糖业(部分)和中密度纤维板以及水泥行业“清洁生产合格单位验收标准(暂行)”。在部分州市
【打印正文】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