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ynsgxw-1-5265 | 发布机构: | 云南省工信厅 |
生效日期: | 2007-01-16 | 废止日期: | |
文 号: | 主题分类: | 规划计划 |
云南省2007年企业技术进步工作指导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加快推进全省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富裕文明开放和谐云南建设,对2007年企业技术进步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2006年主要成效
工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省电力、有色、建材等行业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预计2006年全省工业将完成投资800亿元左右,比2005年增长23%,占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37%。
重点技改项目实施顺利。昆明光电子基地一期工程、冶金集团曲靖有色基地、云南盐化股份“双十”工程等项目建成投产;昆钢焦化制气工程、天安化工50万吨合成氨、三环化工120万吨磷铵等项目进展顺利;云内动力工业园、云白药整体搬迁工程等项目开始启动。技改贴息专项资金共扶持86项重点技改项目、25项煤炭安全示范改造项目、10项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项目。
技术创新取得新的突破。全省企业自主创新座谈会召开,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深入开展。组织制定了《云南省“十一五”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规划》、《关于加强生物产业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云南冶金集团和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的技术中心通过国家认定,同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19家。
二、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及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富裕文明开放和谐云南的奋斗目标,继续加大工业投入,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工业循环经济,调整优化工业结构,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推进全省新型工业化进程。
(二)总体思路
以实施新一轮工业倍增计划和大企业销售收入倍增行动、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与县域经济为契机,努力营造工业投资与企业自主创新良好环境,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生物产业、农特产品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工业投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主要关注工业投资项目经济技术的可行性向更加关注项目的环保、安全、卫生、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转变;从主要关注规模扩张向更加关注和支持自主创新、促进深加工、延长产业链转变。在支持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地区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和支持边远落后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县域经济以及中小企业发展。
(三)主要目标
工业投资确保完成1000亿元,力争完成1100亿元,增长30%;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比例达到1.1%;全省工矿企业专利年申请量增长20%;力争推荐国家认定1-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1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继续推动州市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扶持10家企业技术中心的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项目,组织实施30项技术创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新技术推广应用、循环经济示范以及企业信息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三、工作重点与措施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工业结构调整
认真贯彻《云南省“十一五”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纲要》、《云南省促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围绕巩固壮大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信息制造业,延伸钢铁、化工产业链,提升生物产业规模质量,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围绕延伸产业链和节能降耗等重点,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重点扶持有色冶金深加工,全面提高矿冶技术和整体水平,提高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振兴装备制造业,做优做强轿车用柴油发动机、铁路养护机械、电力装备制造、数控机床、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等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磷化工,有序发展高浓度磷复肥和专用肥,加快建设磷化工生产基地,发展煤制合成氨、甲醇、二甲醚及下游产品为一体的煤化工体系,配套发展盐化工和氯碱工业;巩固壮大烟草及配套产业,实施优势品牌扩张战略,继续保持技术和装备的国内领先水平。
大力发展生物产业、农特产品深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挥各地生物资源和气候多样性的优势,加快生物产业和农特产品深加工。重点开发以云南白药系列、三七系列、灯盏花系列等云南地道药材和民族药为基料的传统中成药系列产品以及预防性生物疫苗等高新技术产品。积极推进糖的综合利用与深加工、茶产业整合升级,以脱毒红薯、木薯等非粮食作物为主要原料生产乙醇化工产品,橡胶深加工及丝麻产业等特色产业和新型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依托我省产业基地,加快发展有比较优势和技术特色的光电子、新材料、先进制造、现代生物等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培育锡化工、精细磷化工等资源型深加工产业,积极发展红外光学与红外功能材料等光电子材料,光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业、光伏电池产业等特色产业。
(二)加大工业投资力度,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营造工业投资良好环境。放宽市场准入,坚持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快工业投资重点项目建设,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与工业投资结构优化升级。
发挥规划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国家产业政策、我省“十一五”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纲要及各个专项规划的投资导向作用,围绕加快发展烟草及配套、能源、钢铁及有色金属、化工、机械制造、建材、电子信息制造、造纸和农特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建设能源、有色金属、高浓度磷复肥、煤化工、云药、农特产品加工、林竹浆纸、麻丝纺织等基地,指导我省骨干企业瞄准国内外同行业先进企业,确定改造目标和重点。认真组织实施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加大投资力度,提高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着力提高企业技术和设备投资占技术改造投资的比重,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投资占技术改造投资的比重。
加大技术进步扶持力度。更好地发挥技改贴息专项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加快项目建设。2007年技改专项贴息资金扶持的重点是,省政府确定的地方工业、民营工业、医药工业、信息产业、生物加工业等5个领域,各10户重点工业企业实施的重点技改项目;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生物、农特产品加工等轻工技改项目及生物产业中的燃料乙醇、丝麻加工技改项目,先进装备制造业、医药业、重化工深加工及延长产业链的技改项目,节能、节水、节材、资源综合利用及扩大出口技改项目;围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产业化的企业自主创新项目;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等。各州市和40个工业强县在“十一五”期间应逐步建立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发挥资金引导与扶持作用,通过加快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扩大工业对外开放水平。抓住国际国内产业梯次转移的大好机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大工业项目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内资,吸引跨国企业和国内知名企业到我省投资,建立研发机构、制造基地,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等,通过引进国内外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规模效益突出的项目,提高我省工业利用外资、内资的质量和水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土地、环保、资金等投资要素日益趋紧形势下,要紧紧围绕项目前期、项目建设、项目竣工等各个重要环节,建立重点项目推进工作机制,认真做好相关协调服务工作,引导投资要素向技术改造、自主创新倾斜,及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继续贯彻国务院投资体制改革决定,进一步完善项目核准和备案制度,建立健全技术改造重点项目信息管理系统,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建立重大项目库,从规划入手,认真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引导企业围绕支柱产业发展筛选论证一批重大项目,储备一批投资规模大、市场前景好、产业链长、附加值高、有利于发挥地方特色和资源优势的项目。
加快重大项目建设。以省属重点企业集团、各州市重点企业规划建设的一批投资额在亿元以上新开工和续建项目为重点,加大对项目实施的跟踪、协调与管理力度,及时掌握重点项目的进展情况,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环保、土地、资金、原料、运输、电力等困难和问题。
(四)启动实施《云南省“十一五”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规划》,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
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加强自主创新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决定》以及全省中小企业暨非公经济发展大会精神,按照《云南省“十一五”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实施5大重点工程。围绕《规划》提出的4大领域、10项重大产业技术、10项重大装备制造,启动实施技术装备工程、企业创新平台工程、产学研联合创新工程、信息化工程、新技术推广工程等5大工程。抓好重点行业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推进矿冶及重化工机械装备研发;加强40个工业强县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建设;大力开展产学研联合创新;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示范和企业知识产权试点工作;大力推广信息技术、节能降耗等先进适用技术。
推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订《云南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指导意见》,着力营造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环境。加强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引导,鼓励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产业技术服务平台,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集团)、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联合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优”方向发展,依靠技术创新,加快培育一支具有一定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群体,打造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创新型中小企业。
(五)改进工作方式,强化企业技术进步公共服务职能
加强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规划及宏观调控政策的学习和贯彻,充分利用媒体、网络等方式,让广大企业及时了解和掌握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各行业市场准入条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技术和产品以及相关优惠与扶持政策。加快建立省、州市、县工业投资项目网上备案与技改贴息专项资金网上申报管理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工业投资的统计、分析与监测,提高工业投资项目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