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ynsgxw-1-5269 | 发布机构: | 云南省工信厅 |
生效日期: | 2007-01-16 | 废止日期: | |
文 号: | 主题分类: | 规划计划 |
云南省2007年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促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的通知》(云政发〔2006〕155号),现制定云南省2007年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
一、当前我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近年来,全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和质量都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一是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2005年三次产业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为19.3:41.2:39.5,呈二、三、一结构,工业在经济发展中仍然起主导作用。预计2006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3800亿元以上,与2001年相比,年均增长9.6%,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人均增加500美元。工业增加值达1430亿元,占GDP比重达37.6%;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非烟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50%提高到67%,烟草产业再创辉煌,两烟利税达500亿元以上,矿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4%,生物产业发展迅速,医药、制糖、造纸、饮料、农副产品加工等主要生物产业工业增加值达92.4亿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电力装机容量是2001年的2.2倍,增加值达165亿,占全省GDP的4.2%;有色金属工业增加值达164亿元,比上年增长64.9%;钢铁工业稳步增长。
按照国家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部署,全省分期分批、有步骤、有重点地对黄磷、水泥、铁合金、钢铁、电石等行业进行了清理整顿,淘汰了一批落后生产能力装置,促进了我省产业结构的调整。自2004年以来,我省共淘汰铁合金炉近30台,生产能力约8万吨;关闭电石企业17家,淘汰17台装置(5000KVA以下),约6.3万吨能力。至2005年底,全省拆除立窑105座,淘汰熟料生产能力约411万吨,立窑水泥比重由2000年的74%下降到50.8%;全省土法炼焦、土法炼锌已全部取缔,年产5万吨以下小机焦基本关闭;2000吨以下的黄磷生产能力已全部淘汰完毕。
经过不断地调整和优化,我省工业产业结构虽逐步趋向合理,但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产业层次相对较低;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仍具有明显的粗放型特征;三是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煤电油运紧张的矛盾尚未得到根本缓解;四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五是区域发展不协调,县域经济基础薄弱等。
二、2007年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主要目标
(一)调整方向。根据《云南省“十一五”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纲要》、《云南省促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工业总体发展思路,2007年我省工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一是巩固壮大矿产业,着力提高我省重化工业的竞争力。积极推进以矿业为重点的重化工业向精深加工发展,把发展重点转移到开发精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方面来,不断延伸产业链。围绕建设国家有色金属、磷化工、煤化工、能源基地,进一步提高我省重化工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竞争力;二是加快轻纺工业发展,进一步协调轻重工业比重,努力提高轻工业在全省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在继续抓好糖、茶、胶等传统生物产业的基础上,重点抓好生物能源、生物制药、农副产品加工和纺织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拓展新领域;三是大力发展能源、装备制造业等瓶颈产业,优化能源结构,着力消除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制约因素;四是加快培育光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提升我省产业素质,实现产业发展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效益型、节约型增长方式转变;五是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我省在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矿产资源、环境容量、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相结合,有选择地重点发展一批劳动密集型产业,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
(二)调整目标。2007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40%以上,非烟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0%左右 ;工业投资力争增长30%以上,全省万元GDP能耗降低3.8%,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降低5.6%,争取实现节能250万吨标煤。
2007年全省预计淘汰落后产能为:水泥熟料250万吨以上,黄磷10万吨左右,生铁50万吨,铁合金10万吨。并关停单机10万千瓦以下小火电机组30万千瓦。
三、工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
有色金属。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延伸产业链为核心,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广泛吸纳社会资金,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深加工产品。积极实施资源战略,不断提高资源保证水平,加强二次资源、再生资源、尾矿资源的综合利用,强化共生、伴生有价元素的回收,不断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继续抓好云南铜业、云南锡业、驰宏锌锗、华联锌铟、蒙自矿冶、金鼎锌业等重点企业中的技改项目建设,不断提高有色金属工业的集中度。积极贯彻实施铜、钨、锡、锑等行业准入条件,逐步调整有色金属工业中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部分,重点是淘汰10平方米以下炼铜用鼓风炉和国家规定淘汰的铅锌冶炼落后设备和生产装置。按照国家产业政策,限制新建铜、铅、锌冶炼项目,有效遏制有色金属的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将粗铜、粗铅等产品进一步向省内大中型冶炼企业集中。
钢铁。鼓励昆钢、德钢等重点钢铁企业,以资产和资源为纽带,实施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联合、重组,促进铁矿石和生铁资源向优势钢铁联合企业集中,以进一步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加快培育年产800万吨以上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根据市场要求和我省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积极调整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抓好昆钢焦化制气、斗南10万吨锰系铁合金、永昌铅锌10万吨硅铁等各项重点工程建设,促进钢铁工业技术水平和工艺装备水平不断提高。通过行业准入、差别电价等措施,加快100立方米及以下炼铁高炉、20吨及以下炼钢转炉和电炉、5000千伏安以下铁合金(含工业硅)电炉等落后产能的淘汰。
黄金。重点围绕“开展地质工作,建设7大吨金矿山,加快共、伴生黄金资源整合,发展黄金精加工,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严格市场准入管理”等工作,稳步推进4大成矿区带、9个战略区域的地质勘查工作;促进墨江金厂、元阳大坪、祥云金厂箐、富宁革当、巍山扎村、绿春哈播、潞西等黄金矿山的扩能技术改造,重点支持镇源金矿、东川金矿、鹤庆北衙金矿、楚雄小水井金矿、金平长安金矿、勐海光贺金矿、广南老寨湾金矿等“七大吨金矿山”建设,择机实施潞西金矿和保山地区金矿建设;鼓励有色冶炼企业合作开发难选冶金矿和共、伴生黄金资源,实现铜金矿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以镇源金矿、鹤庆北衙金矿、潞西金矿和广南老寨湾金矿为重点,建设循环经济示范矿山,带动全省黄金矿山生产实现循环经济发展;引导高附加值黄金产品开发等。
磷化工。以加快建设滇中地区(安宁、西山、华宁)高浓度磷复肥基地和打造滇东北(寻甸、东川、会泽)磷酸盐生产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天安公司50万吨合成氨,富瑞二期“836”和三环化工两个“836”项目及磷化集团2个200万吨磷矿采选项目建设,启动磷化集团450万吨磷矿采选项目建设。力争启动寻甸龙磷集团30万吨硫酸和二期磷酸氢钙建设工程项目;促进四川宏达集团加快开展东川区域磷矿资源整合和200万吨精细磷酸盐基地建设的前期工作,力争年内破土动工;积极协调会泽地区精细磷酸盐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削减过磷酸钙产品的生产能力。继续实施黄磷行业准入公告管理,逐步淘汰部分地区5000吨以下黄磷生产装置,使黄磷生产总能力削减10%。
煤化工。加快推进云维股份30万吨煤焦油精制项目、50万吨合成氨项目,解化集团15万吨二甲醚项目建设,力争启动250万吨甲醇一期建设项目、宣威四方公司煤化工循环经济项目和昭通水富50万吨合成氨、80万吨尿素项目建设。促进中小氮肥生产企业开展“联醇”生产。
盐化工。力争启动南磷集团和盐化股份聚氯乙烯二期工程及昭通PVC建设项目。加快文山砚山20万吨、昆明山创电子6万吨电石项目建设,启动宣威、罗平电石生产项目建设;着力促进昭通地区11家电石生产企业的扩能技术改造和5000KVA以下电石生产装置的淘汰,引进建设25000KVA以上符合准入条件要求的电石生产项目,基本形成昭通电石生产基地。
水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提高新型干法水泥比重。重点发展日产2000吨及以上熟料新型干法水泥,培育年产1000万吨以上的大型水泥企业集团。
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发展具有年调节功能的大中型水电,加快对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推进垃圾发电、煤层气发电、高炉煤气发电等资源综合利用机组的发展。
引导煤矿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提高生产能力,力争煤炭产量达到8300万吨,尽力保证煤炭供应和发电用煤。新建煤矿项目要与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相结合,调整优化矿井规模结构,加快培育和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提高生产的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在提高煤炭能源保障能力的同时,加快煤化工产业的发展,促进资源的深度开发。
生物能源重点抓好首批10户燃料乙醇定点生产企业及6户备选企业项目建设工作,力争形成年产燃料乙醇50万吨的生产能力,2007年燃料乙醇的产量达到15万吨。
装备制造。加快电力装备工业发展,在中小电机、输变电设备、高低压电器和成套开关、自动化控制等领域率先突破,促进电力装备工业园区建设。扩大大型数控机床、内燃机、大型铁路养护机械、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中轻型货车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推进重化成套设备、重型载货汽车及客车整车制造、农业机械、汽车零部件、机床功能部件、模具和高水平铸件、电子材料及原器件等产业的集群发展。重点扶持15户具有综合创新能力、成套能力强、有特色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集团),带动全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不断提高云南装备制造业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光电子。加强和完善光电子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发展光电子材料、电子信息产品,不断壮大产业规模。以昆明光电子产业基地建设为核心,进一步提高红外热成像产品和微光夜视产品的性能,加快光机电一体化设备、电子材料、高分辨高灵敏显示器件等产业发展,延伸和培育红外热成像系统和太阳能电池产业链,开发数字化医疗影像设备等新型光学产品。重点培育4户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带动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我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生物医药。重点开发和发展植物药、民族药和生物疫苗,完善现代中药体系,提高新药创制能力。重点开发白药、三七、灯盏花、天麻等传统中成药产品,打造30个特色名牌,建设昆明、楚雄、文山、大理等4个制药工业聚集区。全面启动云白药整体搬迁工程。
农特产品。围绕我省18类优势农产品的加工,重点培育200户农特产品加工骨干企业,新建花卉加工、乳业加工、辣椒加工、生物制药加工和蔗糖加工5个国家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力争在2007年初步形成与我省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相适应的加工区域布局。围绕蔬菜主产基地,发展蔬菜深加工企业,建设曲靖12万吨淀粉和昭通8万吨淀粉加工项目,加快大理、昆明日处理100吨-1000吨鲜奶及个旧乳酸类饮料等重大项目的实施。
加强对制糖、茶叶、橡胶等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延伸产业链。加快德宏、临沧年产1万吨酵母、3000吨木糖醇生产能力建设;加强茶叶行业整合,新建1-2户茶叶深加工企业,提取茶多酚、茶色素、茶多糖、咖啡碱等天然产物,促进茶叶的精深加工。
纺织。支持城镇纺织企业二次创业,打造杨林、大理纺织工业园,促进云南纺织集团、云南嘉宏纺织集团、大理华兴纺织有限公司、大理沧洱集团有限公司等重点纺织企业的发展,加快建设曲靖、昭通、保山、昆明、大理、版纳茧丝绸和亚麻纺织产业基地。
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措施
(一)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认真执行我省“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等产业政策,结合云南实际,组织各州市经委、30个重点工业园区、40个重点工业强县、大企业大集团、行业协会等深入贯彻落实《云南省“十一五”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纲要》、《云南省促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以及《云南省“十一五”生物产业规划》、《云南省燃料乙醇产业发展规划》、《云南省丝麻产业发展规划》、《云南省硅锗铟电子信息材料发展规划》、《云南省机械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云南省黄金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云南省“十一五”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规划》等9个专项规划,结合云南实际,遵循市场规律,把握工作的重点,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法规等手段,加强指导,提高调控水平。
(二)放手发展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促进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协调发展。以《云南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全面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全面促进国有经济和非公经济、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优势互补、专业化协作、分工有序、和谐共生的经济格局。2007年,继续培育扶持10户民营工业企业做强做大,带动全省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力争在具备条件的州市建立6个以上小企业孵化基地,10个以上中小企业信息网络平台,新增认定10个省级以上中小企业技术研发中心, 重点培育200户左右成长型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组建云南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和云南省中小企业协会。培育和整合社会资源,引导和支持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开展服务,形成由公共服务、公益性服务和商业中介服务等三个层次构成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完成全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服务平台建设,切实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融资难的问题,使全省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进一步增强我省经济发展的活力。
(三)加快工业强县培育和工业园区建设,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平衡发展。充分发挥工业园区在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对外招商引资,实现企业集群,产业集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的平台和载体作用,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把园区建设成主导产业突出、特色鲜明、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块状经济。2007年,力争省级工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和销售收入增幅超过40%。把工业园区建设的重点转移到园区环境建设、招商引资和提高项目水准上来,建设好一批示范园区。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园区的招商引资政策,不断改善园区的投资环境,推进园区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成效。大力发展县域工业,促进区域平衡发展。着力培育40个工业强县,加大扶持力度,通过重点示范,整体推进,全面推动县域经济发展。重点围绕《云南省县域工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的20大类特色产业,200户龙头企业,培育和发展一批龙头骨干企业,以当地资源优势为依托,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生物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培育一批县域经济强县。
(四)全面提高产业素质,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继续坚持信息化带动,自主创新提升,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启动实施《云南省“十一五”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规划》,进一步细化任务,围绕4大领域,10项重大产业技术,10项重大装备制造,深入实施技术装备、企业创新平台、产学研联合创新、信息化、新技术推广等5大重点工程。组织认定15户左右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实施30项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与自主创新产业化项目,启动行业技术中心建设。
全面实施品牌战略。进一步增强企业争创名牌意识,树立“名牌兴企、名牌强省”的观念。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政府推动扶持的创品牌机制,鼓励本土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创造自己的品牌产品。对现有烟草,水电,矿业等支柱产业、10大优势产业、40个省级重点工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园区实施品牌工程,多形式、多渠道培育我省自主品牌。
推动实施一批重大技改项目。围绕提升技术水平、改善品种、保护环境、保障安全、降低消耗、综合利用等,对传统产业实施改造提高,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鼓励和支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和生产技术水平,节能降耗,降低成本。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步伐,围绕有色、冶金、化工、建材、机电等重点领域,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加大项目资金、土地、电力供应等协调力度,力争开工实施一批亿元以上、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
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依靠科学技术,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有效缓解经济发展中资源和环境的瓶颈约束。全面推进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重点抓好钢铁、有色、化工、煤炭、建材六大重点行业的节能技术改造和10个重点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10个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县、30户工业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以及30个重点示范项目工作。突出抓好4个循环经济示范区:以昆钢为主的钢铁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以宣威磷电为主的黄磷循环经济示范区;以曲靖煤化工基地为主的煤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区;以祥云飞龙为主的锌循环经济示范区。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突出政府服务这个关键,突出企业招商引资这个主体,突出园区招商这个重点。按照优势互补、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紧紧抓住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主动承接国内外产业的转移。结合我省实际,充分发挥我省土地、气候、劳动力和地理区位等方面的优势,重点围绕粮油、畜禽、果蔬、丝麻、花卉、制糖、茶叶、林产品、旅游产品、天然橡胶、日化产品、五金机电、新型建材、生物制药、塑料包装、现代物流业等17个行业,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当前要尽快分期分批组织园区和企业到省外招商,有效选择国内外适宜企业到园区落户。在引进外来企业的同时,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我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扶持本土企业及民间资本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进一步夯实我省工业基础,有效调整产业结构,使招商引资成为我省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新亮点。各级政府部门要树立诚实守信的公众形象,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为外来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不断优化我省投资环境。
(六)严格市场准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推动竞争,促进优胜劣汰。认真执行国务院颁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国家有关钢铁、电解铝、焦炭、铁合金、水泥、电石、汽车的产业政策,落实国家关于加快焦炭、铁合金、水泥、煤炭、电石、纺织等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严格执行我省制定的《云南省磷矿采选行业准入条件》、《云南省黄磷行业准入条件》、《云南省过磷酸钙行业准入条件》和《云南省复混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料行业准入条件》等行业准入条件,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审核(备案)和管理。严把新建项目核准(备案)关,指导企业按照准入条件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加强信贷、土地、建设、环保、安全等法律法规与国家产业政策运用的协调配合,凡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供地政策、环境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市场准入条件以及国家明令淘汰的项目,不得为其提供贷款和土地,城市规划、建设、环保和安全监管部门不得办理相关手续。依法关闭一批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企业,分期分批淘汰一批落后生产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