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政策文件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依申请公开
索引号: ynsgxw-1-3258 发布机构: 云南省工信厅
生效日期: 2008-08-07 废止日期:
文 号: 主题分类: 公告文章

云南省经委关于印发《云南省“十一五”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08-08-07 浏览次数: 【字体:
云南省经委关于印发《云南省“十一五”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规划》的通知 云经技术〔2007〕57号 各州市经委,省级有关部门,有关行业协会,有关企业: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国家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和《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加强自主创新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决定》精神,我委组织编制了《云南省“十一五”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OO七年二月十三日   云南省“十一五”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规划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步伐加快,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或区域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国家或区域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重要的转型期,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了迫切要求。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国家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和《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加强自主创新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决定》精神,特制定本发展规划。一、发展现状(一)云南省“十五”期间企业技术创新取得的主要成绩1、全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十五”期间,我省稳步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工程,围绕10大重点产业,着力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组织建设和实施了一批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加快了企业技术创新步伐与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步伐。“十五”末,全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支出占全省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支出的比例分别达到60%、63%,企业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初步确立。“十五”期间全省工矿企业专利申请与授权量快速增长,分别为“九五”期间的1.68倍、1.37倍。2、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取得初步成效全省形成了一批具有创新示范作用的大中型企业,推动了相关行业及领域的技术创新,生产技术水平和能力大幅提升。以冶金、化工、医药及光机电为主的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取得明显成效。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达7户,9户企业进入中国企业500强。2005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比例达35%,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6.6亿元,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达1.07%,比“九五”末上升0.4个百分点。3、企业技术中心作用日益提高围绕烟草及配套、冶金、化工、机电、生物及医药、农特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加大了技术中心建设力度,积极推动建设并组织认定了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十五”末,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总数42家,其中同时获得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7家;42家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为2.29%,其中研发(R&D)经费投入强度达1.22%,比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投入强度高0.8个百分点。4、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初具规模截至2005年,全省已有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7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99家。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领域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速,有力推动了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十五”期间,国家及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持续快速发展,带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出口额大幅增长。2005年,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7.75%,出口高新技术产品中49%拥有自主知识产权。5、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突破“十五”以来,省有关部门制定了《云南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工程实施意见》、《关于加强生物产业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围绕重点行业及有色金属、高浓度磷复肥、光电子等产业基地建设,建成投产一批重大技改项目,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装备与工艺水平,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开展及产业化提供了重要的装备支撑。同时,经过系统性、整体性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卷烟生产技术和装备始终保持国内领先水平;高浓度磷复肥生产技术、铜铅锌采选及冶炼技术、锡冶炼及锡深加工技术,电解铝装备工艺技术以及大型铁路养路机械、新型车用柴油机、烟草成套设备、自动化物流设备等均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企业创新动力不足长期以来,我省有相当一部份企业对自主创新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大多数企业依赖资源和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缺乏创新的主动性,企业研发机构和人才严重不足;有的国有企业改革不彻底,企业发展思路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难以摆脱单纯靠国家政策扶持、靠优惠措施、靠项目投放等求得发展的路子,企业自主创新缺乏制度和机制上的保证;缺乏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政府政策、银行融资、产业集聚、风险投资、中介机构等服务体系,中小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存在较大难度;虽然国家及省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政策,但相应的具体落实措施不完善、不到位,导致政策的激励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交易秩序不规范,尚未真正形成公平、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阻碍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2、企业创新投入较低受产业结构制约和创新意识的影响,企业缺乏开展自主创新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提高企业创新投入难度较大;中小企业则因实力不强,资金来源渠道不畅,融资困难,开展创新活动步履艰难。2005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研究开发投入、新产品开发投入分别只占全国的0.6%、0.6%、0.4%;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为0.41%,仅为全国的1/3;新产品产值率只有3.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3、企业创新人才紧缺由于大量的科技人才集中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单位,同时缺乏对研究机构的分类管理和合理的成果评价体系,忽视了成果的应用和市场化等因素,导致企业科技人才紧缺,人才流失严重。我省目前还有相当一部份企业尚未建立研发机构,企业新技术与新产品开发能力薄弱,绝大多数企业只能从事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产品生产。2004年末,全省2/3的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活动;只有20%的专业技术人员分布在企业,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规模以上企业拥有科技活动人员1.53万人,占全省科技活动人员的31.8%;全省企业R&D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社会R&D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重为18.06%,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排在第29位。4、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较少2001年~2005年,云南省专利申请量占全国总申请量的比重分别为1.08%、0.87%、0.78%、0.76%、0.67%,差距明显拉大。全省工矿企业历年专利申请量累计为4793件,只占全省专利申请量的21%。截至2005年,我省拥有国家驰名商标4件、省名牌产品131个、省著名商标317件,共有商标核准注册20702件,仅占全国的0.98%,与发达省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5、企业研发机构总量不足尽管“十五”期间,我省企业研发机构有了一定发展,但总量明显不足。2005年,全省341家大中型企业中仅有97个研发机构,拥有研发机构的大中型企业数不及1/3。长期以来,全省企业研发力量较为薄弱,自主开发能力不强;同时,由于产学研合作不紧密,造成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特别在目前我省企业尚未成为自主创新主体的情况下,加大了自主创新的难度,其结果导致了多数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生产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较低端的位置,产品附加值低,竞争能力弱。二、发展机遇与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开展,加快了资源、技术、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和在更大范围的配置,为云南企业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开展自主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改变粗放、落后的生产方式,对云南企业自主创新提出了新的需求;新时期国家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制定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等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相关政策,我省也从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创新投入、实施重大创新专项计划、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了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企业自主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省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及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大多数中小企业极少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将严重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我省产品多以原材料初级加工为主,精深加工产品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模小,产品层次低,结构矛盾突出,使企业自主创新和加快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各有关部门和企业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通过自主创新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带动全省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体制和机制创新,营造创新环境,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结合我省支柱产业和重点行业,突出特色和重点,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为主,有选择地推进原始创新,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突破重点产业和产品的关键和核心技术,推进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和优化产品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促进全省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二)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企业科技投入大幅增加,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在重点产业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打造一批技术含量高、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企业和产品。1、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目标:全省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支出的比重达50%以上;大型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1.5%以上;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1%以上。2、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企业从事研究开发的人数占企业人数的比例达到1.5%;工程技术人员占企业人数的比例达到15%,其中重点企业、行业骨干企业应达到20%以上。3、企业技术创新机构建设目标:全省大型企业全部建立技术中心或技术开发机构,30%的中型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培育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20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建立一批为企业提供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的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4、企业技术装备目标:卷烟及配套、有色冶金、化工、光电子等行业中的重点企业生产技术装备继续保持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医药、机电、建材等行业中的重点企业生产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他传统产业中的重点企业生产技术装备30%达到国内先进水平。5、企业技术创新产出目标: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5%;企业专利申请量占全省专利申请量的40%以上;在省内外形成有影响的100家知名企业、100个名牌产品;培育100家年产值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出口高新技术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达60%;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8%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30%左右。 四、重点任务结合我省实际,紧紧围绕云南特色、优势和重点产业,“十一五”期间突出4个重点领域,发展10项重大产业技术、10项重大装备制造,抓好20项重点创新项目,实施5大创新工程。(一)4个重点领域1、矿冶和新材料发挥我省有色金属、非金属等矿产资源优势,发展高效低耗、低污染采选冶和加工先进技术;发展新型材料,力争在新材料精深加工技术与关键技术上取得原创性突破,不断提高矿产业精深加工水平,延长产业链,促进矿产业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 2、生物及医药发挥我省生物资源优势,加强现代生物技术、微生物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大力促进农特产品加工、储藏、保鲜、流通与精深加工,提高农特产品附加值及综合利用水平,加快应用高新技术提升烟、糖、茶、胶、麻、花卉、果蔬及传统食品产业;依托我省天然药物资源优势和中医药与民族药的传统优势,发展现代中药新产品、生物制品、创新药物等。3、信息与装备制造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进一步加快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步伐,不断提高我省装备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加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提高装备制造业在工业中的地位。重点研发新型采选设备、化工大型成套设备、生物资源和生物医药开发生产设备、大型铁路机械成套设备、高原型输变电及中小型水电发电设备以及自动化成套设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关键设备。4、资源综合利用与节能降耗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求,大力发展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开发资源回收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先进技术;开发节能降耗技术,减少资源及能源消耗,加快先进节能产品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快节能产业发展步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二)10项重大产业技术1、矿产业与新材料技术:先进勘探、采矿和难选冶矿产应用技术;矿山深部安全高效开采技术;中低品位矿石采选冶技术;多金属矿选冶技术;矿山自动化控制技术;先进沉没式熔池冶炼技术;伴(共)生金属综合回收利用技术;富氧或氧气强化熔炼粗铅冶炼新技术;加压浸出技术;湿法及生物冶金技术;钢铁冶炼新技术。特种功能材料、复合材料、粉体材料、环境友好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电子材料以及光电子材料制备技术。2、磷化工、煤化工、盐化工及精细化工技术:中低品位磷矿、高杂质磷矿的浮选及综合利用生产技术;硫酸低位热能回收利用生产技术;湿法磷酸分级净化综合利用技术,湿法磷酸氟硅产品及改性材料、电子级磷酸生产技术;磷石膏、黄磷炉渣、磷炉尾气的综合回收利用技术;高品质磷酸钙盐、磷酸盐食品添加剂、磷系阻燃剂、表面活性剂、有机磷、工业级磷酸盐、电子级磷酸盐等精细磷化工产品生产技术。大型、高效煤气化技术;碳一化工产品及合成新材料生产技术;甲醇合成技术及甲醇制烯烃技术;焦炉气、煤焦油加工综合利用技术。聚氯乙烯下游产品生产技术;1,4—丁二醇及下游合成材料生产技术;醋酸乙烯生产新技术;电石渣综合利用技术。植物、生物中间体新型提取技术;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及生物农药制备技术;生物化工产品合成技术。3、光电子及信息技术:单晶硅、多晶硅、有机硅生产技术;大功率半导体发光管、大功率激光器的晶片和芯片、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红外热成像仪等生产技术;金融电子设备及其核心部件生产技术。4、卷烟加工新技术及原料和配套技术:特色加工技术工艺;烟草生物醇化技术;减害降焦技术;烟草薄片生产技术;优良烤烟新产品选育技术;调香技术和特色烟回香原料生产技术;减害降焦添加剂生产技术;功能型复合咀棒、水松纸、烟用丝束新技术;无公害、易降解包装等辅料生产技术;高档商标加工、防伪技术;多功能高速双面印刷技术;无毒、水性环保印刷油墨技术。5、中药、天然药物及重大疾病防治药物生产技术:中药、天然药物原创性生产技术;民族药及天然药物二次开发及新剂型生产工艺及技术;云南特有主要中药材优良品种的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及繁育技术,濒危稀缺中药材的人工种源繁育技术;高效活性物质提取技术;中药制药工艺参数在线检测和自动化控制技术;中药制药过程质量监控技术;医药新型给药系统技术。6、生物制品及微生物发酵产品生产技术:新型酶制剂与重大酶制剂、新型氨基酸和寡糖等产品生产技术。食品、饲料、肥料、农兽药、能源、化工原料、生态环境保护剂等产品微生物发酵应用技术。7、农特产品深加工技术:膜分离技术;新型离子交换技术;微波提取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无化学澄清技术;核辐照技术;微孔聚合物清净系统等生产工艺;花卉种苗工厂化生产技术;糖茶胶麻等传统加工技术的提升改造与精深加工关键技术;果蔬深加工、大型屠宰综合利用技术;西式产品加工技术。8、现代食品及加工技术:食品工业现代生物技术、保鲜、灌装、无菌加工及包装技术;功能食品、保健食品、绿色食品、特色食品加工技术;食品安全监测技术。9、新能源开发与煤炭高效安全生产使用技术:新型生物质能、风能、光伏电池、新型太阳能集热器等生产工艺及技术;煤炭高效安全生产技术;水煤浆产品及高性能添加剂生产技术;粉煤燃烧控制技术;大型炼焦热工技术工艺;高热能利用率的干熄焦技术;低发热值煤炭、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煤层气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10、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技术: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节能降耗技术;冶金、电力、建材、化工、造纸、酿造、纺织、制糖等行业清洁生产新工艺;工业节水技术、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燃煤电厂脱硫、烟气脱硝技术,高炉与转炉干法除尘技术;洁净燃烧技术,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再生资源利用技术。(三)10项重大装备制造1、大型铁路养路机械成套装备:高原型、高精度捣固车、道岔捣固车、清筛机、物料运输车、道岔铺换设备等大型养路机械设备及部分关键设备的国产化。2、高原型输变电及中小型水电发电设备:220KV以上交流电系统及设备;新型节能变压器;直流换流变压器;开关设备和电抗器;无功补偿设备;柔性交流输电系统及设备;变电站及电气设备的智能化、在线监测及诊断装置;中小型水电发电高效成套设备等。3、新型内燃机及汽车关键零部件:家用轿车新型柴油发动机以及中型车柴油发动机;轿车、微型车、客车和轻卡车关键零部件等。4、生物资源和生物医药开发生产设备:大型农产品加工设备;食品精深加工设备;现代中药制造设备、新型中药饮片、新型给药系统生产设备;烟草薄片生产设备;新型烟草机械成套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5、化工机械成套设备:精细磷化工和生物化工成套设备;大型煤炭气化、液化及煤、化、电多联产装置;乙炔化工大型设备;盐化工关键设备。6、新型采选设备:大中型矿山的大型化、高效化、无轨化开采设备;难处理矿的成套选矿设备;煤炭高效安全生产和加工利用装备;矿冶及重化工机械成套设备。7、节能降耗和环保设备: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造纸、酿造、纺织、制糖等行业节能降耗设备;废气、废水处理设备。8、工业自动化系统与装备:大型复杂生产过程和连续生产过程所需综合控制系统;工业工程大型装备专用智能化控制装置;高性能伺服电机及高精度数字化智能控制系统;大型传动装置用高效、节能调速系统;基于工业机器人的自动化生产线等;物流自动化成套设备;物流设备的配套和零部件制造。9、数字化制造设备:高性能的车、铣、镗数控机床及加工中心;高精度多轴联动数控机床;可重组柔性数控机床及特种数控机床;数控机床功能部件。10、精密高效加工和成形设备:数控精密高效加工和成形机床;精密零部件成套加工;自动化成形装备及集成系统;快速原型成套装备;模具加工设备;激光加工设备等。(四)20项重点创新项目1、原始创新方面(1)中式卷烟开发;(2)湿法冶金技术开发;(3)新型生物疫苗和新型中药制剂开发;(4)植物源农药光敏性和毒理学机理关键技术开发;(5)磷石膏、磷肥副产物(氟、硅)综合利用技术开发;(6)浆态床甲醇合成技术开发;(7)耐酸性α-淀粉酶技术开发。2、集成创新方面(8)分拣装备、自动化卷烟仓储、配送物流中心、高性能开放式搬运机器人等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开发;(9)高精度、高速度、高可靠性的大型数控铣镗床、立式数控精镗床等机床开发;(10)高品质磷酸盐、磷系阻燃剂、电子级磷酸盐等精细磷化工产品开发;(11)中低品位磷矿综合利用技术开发;(12)大型煤气化装置集成技术开发与应用;(13)锗材料开发。3、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14)大型铁路养护机械关键设备和技术开发;(15)轿车、轻型车用柴油发动机开发及产业化技术;(16)多晶硅制造关键技术开发;(17)OLED主动式有机发光显示器产业化技术开发;(18)聚甲醛改性技术开发;(19)工业大麻深加工关键技术开发;(20)生物质能源生产技术开发;(五)5大重点工程1、技术装备工程着力引导并加大重点产业技术改造投入,围绕重点产业及有色金属、高浓度磷复肥、光电子、林浆纸一体化等产业基地建设,结合矿冶与新材料、光机电、化工、电力、生物及医药等行业重大技术装备、关键性技术引进,组织有关企业,依托产学研结合,实施重大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计划,提高重大装备国产化水平与关键性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装备与工艺水平,为企业技术创新及产业化提供重要的装备支撑。 2、企业创新平台工程构建企业创新平台,围绕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目标,提升现有企业技术中心的能力和水平,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博士后流动工作站,支持有条件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申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鼓励企业技术中心为广大中小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提供支撑,充分发挥企业技术中心在全省企业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推动中小企业开展专业化合作和协同创新,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为龙头企业配套;积极创造条件,扶持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支持服务平台;鼓励我省冶金、化工、机械、电子信息等优势行业内的企业技术中心建立开放式运作方式,为行业内中小企业或配套企业提供相关技术服务与支持;鼓励中小企业建立技术联盟或共同建立行业性技术创新和服务平台。支持建立包括信息和技术网络、交易市场、中介服务等一批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服务平台,并实现资源共享。3、产学研联合创新工程积极鼓励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鼓励产学研共建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和重点试验室,共建高新技术企业或其他经济实体。依托大企业技术中心、专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社会科研力量,加快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步伐。重点推进与有色金属、生物及医药、机电、化工等产业有关的研发资源整合,加快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有色金属与贵金属研发体系、云药研发体系、光机电一体化研发体系、磷化工及煤化工研发体系。围绕我省重点发展的10项产业技术、10项装备制造和20项重点创新项目,加大联合开发力度,力争在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技术瓶颈取得重大突破。4、信息化工程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大力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鼓励企业在产品开发、设计、制造及管理过程中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提高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及管理信息化水平,优化企业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和配置,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鼓励和支持企业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围绕医药、冶金、化工、机械制造等行业中的重点企业,组织实施一批具有行业示范作用的企业信息化项目,实现业务流程的重组和改造,全面提升企业的自动化、现代化整体技术水平,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5、新技术推广工程鼓励企业采用现代信息、生物、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节约能源、清洁生产等先进、成熟、适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提高企业应用新技术的水平和能力,加快科研成果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新产品推广计划、网上发布、新技术推介会、科技成果发布会、技术交流会、举办各类技术讲座培训班等方式,充分发挥科技中介组织的作用,促进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五、保障措施(一)加强企业自主创新的组织领导建立政府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工作协调机制,通过政府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企业自主创新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对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指导。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更要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工作,认真做好企业自主创新规划的编制和组织实施工作,促进全省企业自主创新取得新的突破。(二)深化企业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围绕我省新型工业化及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稳妥推进产业重组和企业并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法人治理结构,继续推进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及新一轮大企业“倍增行动计划”的实施。积极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建立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考核机制,完善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营者的考核办法,将企业自主创新相关指标纳入考核体系。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加速形成有利于创新成果迅速转化的有效运行机制,推动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三)加大企业创新投入力度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和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自主创新投入体系。保持企业对自主创新投入的稳定增长,引导企业对研究开发的投入增长幅度大于销售收入增长幅度,大中型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应不低于当年销售收入的1.5%,建有省级技术中心的企业研究开发投入不低于当年销售收入的3%,建有国家级技术中心的企业研究开发投入不低于当年销售收入的4%。鼓励企业研究开发经费纳入企业年度预算,并实行独立核算或企业内单列科目、分项核算。设立企业自主创新财政专项资金,用于组织实施企业技术中心与创新能力建设及企业自主创新项目的支持,着力培育产业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定期发布重点技术创新领域指南,引导企业、银行和社会资金投入方向。继续推进银企合作,推介并上网公布重点技术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鼓励银行及社会资金参与企业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逐步形成多元化的企业自主创新投入机制。对20项重点创新项目以及列入5大创新工程的重点项目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四)强化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着力推进生物及医药、装备及电子信息、烟草及配套、农特产品加工等行业龙头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优化省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行业分布。加强对非公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指导,提高非公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水平。完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制度和评价管理办法,建立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推进州市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州市积极开展州市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发挥州市企业技术中心在区域技术创新与县域工业经济发展中的示范作用。(五)推进产学研联合创新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发挥其科研和教学优势,企业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提供企业所需项目的研究经费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提供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课题和方向,双方合作共同为企业开发技术、工艺和产品、培养人才。积极推广“企业投资为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同开发,成果共享”的产学研合作成功经验。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重点企业共同建立技术创新实验基地,通过重点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高层次产学研合作,提高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供给能力。对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中心、共同研发项目优先予以支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开放式、跨地区、国际化的研究开发机构。鼓励企业走出去,通过兼并或到国外设立公司、建立研发机构,充分利用国外研发和营销网络,紧跟国际市场动态与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加快企业进入新技术领域和开拓国际市场的步伐。(六)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和标准化战略进一步拓宽企业知识产权示范工程的范围,全面提
【打印正文】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