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ynsgxw-1-4827 | 发布机构: | 云南省工信厅 |
生效日期: | 2005-06-09 | 废止日期: | |
文 号: | 主题分类: | 通知事项 |
云南省工业发展倍增计划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重大战略决策,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力争提前实现工业强省战略的阶段性目标,进一步增强工业对全省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确保我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省政府决定组织实施《云南省工业发展倍增计划》(以下简称“倍增计划”),即以2002年为基数,在过去两年工作的基础上,再经过三年的努力,到2007年,实现全省工业增加值、利税总额翻一番,企业实现利润翻两番的目标。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实施倍增计划是促进全省工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实施“倍增计划”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以及世界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步伐不断加快,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我国经济开始进入新一轮发展周期的上升阶段,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对上游能源和原材料越来越旺盛的需求,我省工业发展水平总体上还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工业经济总量有限,增长速度多年居于全国后位。通过实施“倍增计划”,抓住机遇,趁势而上,努力加快工业发展步伐,是实现工业强省目标、确保我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和必然选择。
(二)实施“倍增计划”的工业基础和发展环境
2003年,省委、省政府做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重大战略决策。一年多来,全省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把加快工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落实工作措施,培育园区载体,打造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技术进步平台、产业(企业)集群发展平台、企业融资平台、可持续发展平台和人才保障平台等五大平台,并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方面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2004年,全省主要工业经济指标均创造历史最高水平,工业发展速度开始扭转长期处于全国末位的被动局面,提前一年实现《云南省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的目标,非烟工业比重首次超过烟草工业,长期困扰我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单一现象开始发生积极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工业结构渐趋合理,发展后劲开始增强。这些成绩的取得,为我们实施“倍增计划”奠定了坚实基础和良好发展环境。
二、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工作重点
(一)总体思路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省政府走新型化道路、实施工业强省的战略部署,以实现全省工业经济既快又好发展为目标,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开展大型工业企业(集团)销售收入倍增行动和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工程,全面推进重点工业园区建设,促进县域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非公、乡镇等企业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入推动行业和资源整合,继续加大工业投入力度,积极构建支撑工业发展倍增的五大平台,不断提高工业开放水平,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经济运行宏观调控体系,促使全省工业实现速度、质量、结构、效益的同步提升,力争提前完成工业强省战略的阶段性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二)工作目标
围绕实现全省经济既快又好发展的总体要求,推进我省工业快速发展,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具体目标为:
1、工业发展速度与效益目标
--工业增加值,在2002年780.3 亿元的基础上翻一番,2007年达到1560.6亿元,年均增长 14.9%;其中2005年-2007年年均增长14%左右;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在2002年371.5亿元的基础上翻一番,2007年达到743亿元,年均增长14.9%;其中2005年-2007年年均增长10%左右;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在2002年73.2亿元的基础上翻两番,2007年达到292.8亿元,年均增长32%,其中2005年-2007年年均增长16%左右。
2、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目标
--产业结构调整目标。非烟工业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到2007年力争达到55%左右。力争提前实现《云南省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的10大重点产业2007年发展目标。
--所有制结构调整目标。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到2007年力争达到43%左右。
--企业技术创新目标。企业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达到《云南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工程实施意见》提出的目标,即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比例2007年达到1.5%、研发经费投入比例达到1%、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5%;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5%。
--产品结构调整目标。开展创建品牌企业和名牌产品活动,打造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名牌产品。
3、循环经济发展目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万元GDP能耗由2003年的1.68吨标准煤降至2007年的1.62吨标准煤;万元产值用水量2007年比2004年下降1.7%;工业污染治理,工业废水、废气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2007年比2004年提高14%,达到45%以上。
4、工业投入目标:以2004年工业投资总量为基数,到2007年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30%以上。
(三)工作重点
推动大型工业企业(集团)开展销售倍增行动。从2005年开始,在昆明钢铁控股有限公司、云南铜业(集团)公司、云南冶金集团总公司、云南锡业集团有限公司、云南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云南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云南东源煤业集团有限公司、一汽红塔云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云南德胜钢铁有限公司等10户大型工业企业(集团)中组织实施企业销售收入倍增行动,用好行业整顿和资源整合的各项政策措施,引导和促进资金和资源向实施“倍增行动”的大企业集中,力争经过3年的努力,使这10户企业的销售收入翻一番。
实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工程。围绕新材料、生物及医药、光电子与信息、装备制造、能源、传统产业、农特产品深加工、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八个重点领域,通过加大政府投入、鼓励企业投入、引导社会投入,进一步加大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力度,突出抓好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节约型工业企业建设、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企业信息化建设、产学研示范等工作。力争到2007年,在提高重点产业与重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上取得明显成效;在发展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消化引进技术上取得较大突破;在推广应用现代信息与生物、节能降耗等产业共性与关键性技术上取得明显进展;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打造一批知名品牌。
抓好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加快省级重点工业园区的建设,加强对各类工业园区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推进重点工业园区规划编制工作,落实好招商引资和园区发展的有关政策,建立工业园区动态监测机制,用好省工业园区的扶持资金,鼓励多渠道筹集资金,把工业园区建成地区经济的增长极。
抓好非公经济和乡镇企业发展。组织实施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计划,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营造发展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更快发展。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稳步推进“云南省优势农产品加工推进工程”、“云南省乡镇企业技术进步推进工程”和“云南省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工程”三大工程,开创具有云南特色的乡镇企业发展新局面。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实现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逐步形成具有我省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实施倍增计划
加强倍增计划的组织领导。成立“云南省推进新型工业化领导小组”,由省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执行机构设在省经委,具体负责“倍增计划”的实施工作。在实施“倍增计划”的同时,组织实施“云南省10户大型工业企业(集团)开展销售收入倍增行动”和“云南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工程”。
加大工业的投入力度。各地要通过政府预算内资金安排、政府举债、争取国家扶持资产重组、国有资本退出或减持等多渠道、多形式筹措工业发展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信贷资金、社会资本、外来投资投向工业领域。在园区建设、技术改造、非公经济、乡镇企业发展等专项扶持资金要向“倍增计划”明确的重点领域倾斜。
(二)分类指导,全面推进各地新型工业化进程
根据各地工业化程度和工业发展的实际,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潜力,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各具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强对县域工业发展的指导,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进县域工业的发展,重点抓好综合经济实力较强的30个工业强县和部分欠发达县的工业发展,指导和带动其余县(市、区)的工业发展。开展新型工业化的宣传和培训工作,继续好营造有利于工业发展的舆论环境。
(三)因势利导,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
继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强烟草及配套、能源、医药、冶金、电子信息、建材、化工、机械制造、农特产品加工、造纸10大重点产业规划实施的指导和调控。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特别是投资向重点产业集中。着力解决土地和贷款问题,为重点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指导重点产业发展与当地实际紧密结合,实现协调发展。深化机械、冶金、有色、化工、煤炭、制糖、天然橡胶等10大行业整合工作,培育行业性龙头企业,提升行业生产集中度和整体竞争力。继续推进重要矿产资源的整合,鼓励企业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整合模式,促进优质资源向优势企业和骨干企业集中。强化出省矿产品综合调控,保障重点企业用矿。积极引进战略合作者,促进经济结构和企业布局的调整优化,提升集约化生产经营水平。
继续推动所有制结构调整。继续加快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体制和机制的调整,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主导作用。同时,要加快发展非公、乡镇等各类中小企业,着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合理调整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内部结构,营造公平、公正的体制、法规和政策环境,实现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继续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围绕10大重点产业以引进和消化、吸收技术为重点,瞄准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提出一批对我省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集中力量进行重点攻关和推广应用,在关键领域和优势科技发展前沿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并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我省产业技术升级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供有力支撑。
继续推动区域工业结构调整。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原则,处理好全省工业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按照全省的规划和相关产业政策,选择适合区域条件的产业,尽量避免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化,积极推动地区间的产业优势互补、资源合理交换,形成合理的地区结构和工业体系,实现协调发展。
继续推动产品结构调整。支持企业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加大研发的投入,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精深加工产品的比重。积极开展创品牌企业和名优产品活动,大力推进品牌战略,培植一批驰名国内外、具有竞争实力的名牌产品。立足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品牌效应,促进优质资源向名牌产品、重点企业、重点产业集中。
(四)突出特色,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发展
推进县域新型工业化进程。依托基础条件和比较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调整产业结构,盘活资产存量,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以农产品加工业、绿色生物产业、资源型产业、劳动密集型工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县域工业的主要发展方向,通过推进技术进步和提高管理水平,不断增强县域工业企业竞争力,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工业结构,提高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使工业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立足比较优势,采取必要的扶持措施,着力打造30个具有区域特色、发展潜力大的工业强县,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发展县域工业特色产业。依托资源优势,按照专业化分工原则,各有侧重的培育县域支柱产业,加快重点企业的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工业结构,不断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结合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可有选择地培育发展粮油制品、蔗糖制品、茶制品、橡胶制品、乳制品、麻丝制品、林竹制品、畜禽制品、果制品、蔬菜制品、饮料制品、调味制品、菌类制品、薯类制品、生物制品、旅游工艺制品、新型建材、五金机电、特色矿冶、特色化工等20大类县域工业特色产业。
发展县域工业企业。加快县域重点骨干企业的发展,引导生产要素向重点骨干企业集中,把重点骨干企业培育、非公、乡镇企业等中小企业发展及县域财源建设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县域工业的质量和效益。建立健全促进非公经济、乡镇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有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对外贸易等方面创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五)加大力度,不断提高工业开放水平
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加大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力度,抓好重点园区、重点行业、重大项目的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资金投向我省的优势资源开发、传统产业改造、农产品加工等领域,鼓励全国重点企业参与我省产业发展,以参股、控股、联营、兼并、收购、租赁、托管、承包等多种方式进入我省10大重点产业领域,对进入我省的省外企业在立项上积极支持,在贷款贴息上一视同仁。
加快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以优势产业为依托,以资源开发为重点,以企业为主体,发挥我省区位优势,扩大我省工业企业与周边国家的贸易与投资合作。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鼓励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开展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带动设备、技术和劳务输出;投资兴办企业,加强与周边国家矿产、橡胶等资源开发方面的合作,实现互利双赢。
提高工业利用外资水平。加大工业项目、工业企业对外招商引资工作的力度,吸引外资参与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吸引外企参与重点行业、企业的整合,鼓励省内企业直接到海外金融市场融资,鼓励省内企业到周边国家联合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边境口岸建立出口加工基地,对外资企业进入我省进行加工和深加工的项目,享受内资企业同等待遇和外资企业各项优惠政策,以提高工业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能力。积极研究对外开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冲击和风险,在入世过渡期结束后有效保证产业安全,降低来自各方面的冲击。根据我国入世承诺和WTO的规则,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引导企业加强产品国际化和标准化的制度建设,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六)营造环境,建立支撑新型工业化的五大平台
加快信息化建设,建立企业技术进步平台。实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推进工程,推动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及企业技术人才培训。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改善技术创新氛围,鼓励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投入,建立大中型骨干企业技术中心或研发中心,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设施建设,完善研究开发与检测手段,利用现有科技力量,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联系,提高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提高技术创新的基础实力,加大对光电子、生物资源开发等新兴产业的引导与扶持力度,提高新材料、新工艺、信息技术、高技术装备等科技应用的能力。着力推进重点产业、重点企业信息化建设,推行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实施一批重点产业企业信息化项目,搞好企业信息技术运用,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工程、辅助检测以及仿真技术、工程数据库等先进信息技术,提升工业企业的整体素质。
培育块状经济,建立产业和企业集群发展平台。继续推进重点工业园区建设,进一步优化园区建设的软硬件环境,充分发挥园区的集聚效应,积极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企业进园发展,不断壮大工业园区的经济总量和实力;促进园区优势产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发展高附加值产品;促进集约化生产,大力推进产业升级,形成园区特色产业群,将重点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地区经济的增长极,带动整个地区工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培育块状经济,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加强资源优化配置,集聚产业优势,尽快形成块状经济;以园区为平台,培育壮大行业龙头企业,加快特色产业向园区集聚。以“一地一品”或“多镇一品”、“多村一业”的特色产业为突破口,结合本地资源,选择一两个具有潜在优势的企业,引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行业带动能力和一定示范性的龙头企业,吸引相关企业聚集,发展以专业化和协作化生产为主的特色经济。
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企业融资平台。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实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动员和鼓励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中小企业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中国中小企业网云南分网”的建设;构建开放型的信息服务系统,推进与州、市有关部门的信息联网工作;推进滇沪合作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建立滇沪合作机制,组织中介服务组织开展对口调研、学习交流,互派人员开展短期培训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加快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政府引导、银行和社会担保机构参与的企业融资贷款平台,构建覆盖全省的贷款担保体系;完善云南省工业企业银企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政、银、企之间的沟通,尽力满足产品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流动资金需求;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工业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以及成长型科技企业、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成长型企业的发展;加大中小非公企业的融资协调力度,深入开展“广发民营100”融资试点工作。
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平台。正确认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切实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通过健全法制、制定规划、宣传培训、实施产业政策、调整经济结构、完善政策措施、强化管理、依靠科技进步等一系列手段和措施,将循环经济引入到工业经济的各个领域。要特别注意在资源开采、资源消耗、废弃物产生、再生资源产生等四个环节采用不同的措施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大力推进清洁生产。
重视工业人才培养,建立人才保障平台。建立健全工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体系,落实吸引人才的有关政策规定,努力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工程技术人才在企业中的比重。强化工业各类人才的职业培训,加强工业领导干部队伍、企业家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技术工人队伍的培训和建设,抓好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的培训,全面提高我省工业经济管理干部的素质和水平。支持企业开展 “学习型企业”活动,创造学习型社会环境。建立健全非公、乡企等各类中小企业人才培训机制,加强企业人才队伍的培训,组织实施好国家“银河培训工程”和《云南省非公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提升行动计划》。以“蓝色证书”工程为重点,开展乡镇企业职工在岗培训和农民工定向转移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工就业技能和企业职工素质。
(七)加强调控,尽力缓解“瓶颈”制约
针对工业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适时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全面提高工业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之有效的调控方式和手段,健全完善监测预警机制、经济运行调节机制、信息引导服务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切实提高经济运行的调控水平。加强煤电油运的综合协调,搞好重要物资供求总量平衡,发挥产业政策引导作用。继续坚持电力供应“5保”和铁路运输“5保4压”原则,组织好计划用电、重要物资运输协调工作。各级经委及有关部门在煤、电、油、运等保障条件及产业政策、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要向“倍增计划”所涉及的重点领域倾斜,为“倍增计划”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八)狠抓落实,确保“倍增计划”的顺利实施
建立全省工业经济动态监测系统。落实必要经费,在现有重点企业动态监测系统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倍增计划”的实施,逐步延伸完善,加快形成全省工业经济动态监测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倍增计划”的进展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分析通报、督促检查。加强对突出问题与共性问题的调查研究,适时提出并采取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建立目标责任考核制度。由省经委把“倍增计划”的各项目标逐一分解落实到各州市、重点企业和重点领域,并建立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每年纳入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目标一并考核与奖罚。2007年“倍增计划”结束,由省经委牵头,会同统计、财政等部门对“倍增计划”所涉及的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与考核,联合提出奖罚方案,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
以点带面,推进发展。“倍增计划”实施过程中,要结合抓“四重”(重点地区、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认真总结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注意总结推广进展情况较好的州市、企业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导向作用,为“倍增计划”的顺利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完善组织保障。实施“倍增计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战略举措,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具体体现,各地、各有关部门、重点行业、大企业(集团)、非公和乡镇企业,都要围绕“倍增计划”,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工作方案,提出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措施,确定专门机构和人员,确保工业倍增计划目标的如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