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政策文件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依申请公开
索引号: 3070211020000013000000/2024053100000179 发布机构:
生效日期: 2024-05-31 废止日期:
文 号: 主题分类: 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

对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13020152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4-05-31 浏览次数: 【字体:

A类

公开



九三学社云南省委员会:

您们提出的《关于以科技创新引领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优化升级的提案》(第13020152号)交我们办理,综合会办单位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加快云南现代制造业系统布局

一是推动工业经济压舱顶梁,成为全省经济稳增长的硬核支撑。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连续22个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部工业增加值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2.7%,居全行业第1。二是推动全省工业投资规模和增速快速增长,总量达历史最高水平。全省工业投资在2022年高基数基础上,连续23个月保持20%以上的增速;全年同比增长19.1%,增速居全国第8,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28.5%,投资总量及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均实现历史性突破,持续保持全省行业投资总量第一、增速第一。三是推动产业集聚,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取得长足发展。全省产值超千亿级产业达8个,绿色铝成为继硅光伏后又一个新的千亿级产业,产值达1183.9亿元,增加值增长19.1%,实际生产的铝合金化率达48.8%,比上一年度提高6.6个百分点。硅光伏、新能源电池增加值分别增长36.7%、45.9%。硅光伏产业链加速向电池片、组件等下游环节延伸,新能源电池产业链加快向电芯、储能电池环节延伸,光伏电池、储能电池等产品实现零的突破。已建成全球最完整的锡产业链、全国最大的铂族金属新材料生产基地,云南稀贵金属产业整体实力正加速向全球一流迈进,国家医药工业产业链“链主企业”“链上企业”培育效果明显,绿色铝、硅光伏、稀贵金属、钛产业集聚发展成效显著。四是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对工业增长贡献接近一半。新产业、新动能快速发展壮大,以硅光伏和新能源电池为代表的电子行业连续18个月保持25%以上的增速,成为工业第四大支柱行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9.3%、贡献率达49.3%,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排第1位。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迈入“快车道”,工业由传统产业拉动向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转变。五是推动经营主体量质齐升,一流优质企业竞相涌现。全省工业企业2年新增3万户、总量突破8.5万户,规上工业企业首次突破5000户,中小企业户数突破130万户。一大批行业龙头企业在云南实现长足发展,优质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如隆基自主研发的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达到33.9%,突破世界纪录,成为全球最具价值太阳能科技公司;宇泽将总部迁到云南,成为N型硅片制造的百亿独角兽企业;海底鹰、贝泰妮两家企业成功认定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六是深入推进产业强省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研究起草我省产业强省、硅光伏、绿色铝三年行动及相关配套措施、发展壮大资源经济等重要政策文件,构建和完善产业强省建设政策体系。

二、构建全省制造业科技创新体系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统筹布局关键产业发展。深入践行一线工作法,组织有关战略及技术专家在省内重点企业开展蹲点调研,全链条式梳理重点产业发展中的核心技术需求,编制了《云南省锡铟产业发展及科技创新情况报告》等6个产业梳理报告,出台了“十四五”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规划、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财政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加快疫苗产业发展的意见等10余项政策措施,印发了《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方案(2022—2025年)》,为精准支持并引导关键产业强链、延链、补链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指引,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撑。二是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系统推进关键产业链贯通。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目标,以重大项目需求为牵引,以产业需求为纽带,以市场机制为保障,充分利用我省有色金属资源优势,组建铜铅锌产业、锡铟产业、新能源材料及绿色铝基材料等4个创新联合体,由院士团队领衔或深度参与,联合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云锡文山锌铟冶炼有限责任公司、昆明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产业链上下游及科研院所,解决制约相关产业在技术、人才、平台、产业孵化等方面的问题,切实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成果转移转化在生物医药领域,围绕做强疫苗、民族药等优势产业,培育功能性化妆品等新兴产业,强化对白药集团、沃森生物、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贝泰妮等支持,支持华润集团牵头组建三七产业创新联合体,加快龙头企业核心产品研发上市和重点企业培育。昆明、玉溪高新区入选全国生物医药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昆明高新区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排名上升至第38位。2022年全省生物医药产业营业收入首次突破3000亿元,2023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7%、增加值同比增长5.5%。充分利用产业创新联合机制引导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实现我省优势产业的延链、补链、强链。三是推动创新平台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2023年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我省目前共有9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在相关领域以高质量的科研水平实现全国领先优势。云南贵金属实验室高纯超薄金带技术等3项技术实现国产化替代,石油化工催化剂清洁高效回收等2项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云南特色植物提取实验室研发125个功效性化妆品新产品和2个功能性食品。新建10个省技术创新中心,14个省重点实验室,9个省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3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省级工程中心,培育和创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5家。各类创新平台已成为我省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

三、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一是树牢科技型企业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这一理念,制定了《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发展9条措施》《加强双创孵化载体建设8条措施》等政策措施,构建了“创新创业大赛—双创孵化载体—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梯次培育体系。通过不断完善高企培育生态体系,高企培育跑出“加速度”。“十四五”以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连续3年实现20%以上增长,高企质量持续提升、结构明显优化、培育生态更加完善。2023年,净增高企655户,增长率25%,净增数比2022年增加132余户,有效期内高企突破3000户。与“十三五”末相比,接近“翻番”,有望在2024年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二是加大财政金融支持,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十四五”以来,在工业领域共立项支持重大科技项目200余项,项目总经费81.17亿元,安排省级财政经费21亿元,涉及新材料、数字经济、先进装备制造、绿色能源、重大工程、生物医药等领域,并取得一定成效:在新材料领域,开发出在1300℃长时服役的铂铱合金超高温合金涂层,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开发出聚丙烯系列新材料,填补国内特种(Unipol)聚丙烯工艺技术空白,实现国产化替代;突破了磷化铟多晶纯度控制及磷压控制等关键技术,实现磷化铟多晶的可控合成和国产化替代。在先进装备制造领域,近红外光谱仪核心探测器(铟镓砷探测器)设计和试制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功解决了直拉法生长光伏级锗单晶的技术难题,打破了国外公司在该项技术领域的长期垄断;支持云南通变电器研发S18型高效节能配电变压器和SZ18型高效节能变压器两款产品,支撑企业签下建厂以来最大订单,订单金额约7亿元。在数字经济领域,输出的中大型PLC硬件平台的核心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在硬件层面解决了对进口器件的依赖开发跨境电子签名与电子认证核心技术、括跨境贸易数字身份、贸易单证安全交换与共享和企业级数据保险柜模型的3项关键核心技术,为南亚东南亚商贸提供科技支撑在绿色能源领域,在全国率先实现利用固态储氢技术储存离网光伏电量后稳定发电并网,在绿氢的规模化应用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开发的铝灰水解脱氮-废盐蒸发结晶焙烧转型-拜耳法生产氧化铝关键技术,彻底解决了我国铝行业存在的铝灰难以资源化处置的瓶颈难题。在重点工程建设领域,滇中引水工程项目开发的砂化白云岩隧洞围岩分类体系(SHF)和超前预注浆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国内首创TBM同步衬砌施工多功能仰拱栈桥台车,创下了国内软土地层83米的超深埋土压平衡盾构施工纪录。在生物医药领域,医学生物学研究所自主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获批国内紧急使用、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获得泰国药监局批准;沃森生物合作研发的新冠mRNA疫苗成为国内第一个、全球第四个获得临床试验批件的新冠mRNA疫苗;昆明积大赛洛多辛胶囊、注射用谷胱甘肽获得药品生产批件;玉溪泽润生物的二价HPV疫苗国内第二家获批上市;朱兆云院士领衔完成的中药1类创新药“全三七片”获药物临床试验批件;西双版纳州民族医药研究所研发完成的中药创新药“傣肾宁颗粒”获国家中药1类新药临床试验默示许可;F-基因型腮腺炎减毒活疫苗、9价HPV疫苗等临床研究推进顺利,有望培育成为产业发展新增长点。三是针对我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优化升级面临的问题。在省委人才办的全程指导参与下,近两年培养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制造业科技领军人才2名、顶尖团队5个,创新团队17个。近三年在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制造业领域选拔“两类”人才134人。2023年选聘首批科研人才到企业任科技副总,其中支持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制造业领域科技副总33人。组建首批云南省专家人才产业服务团服务在建重大产业和重点产业龙头企业,组建服务团20个服务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制造业领域企业。以产业集聚人才,打造制造业企业人才体系

四、加快全省数字经济破题发展

一是研究修订《云南省行业级大数据中心建设指南(试行)》着力打造行业级大数据中心2023年认定4家行业级大数据中心。二是组织开展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百城千园”活动,成功5个城市站、10个园区站举办专题活动,发布2个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及118项数字化服务资源。三是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评估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研究制定了《云南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能力评估规范》,提出了近113项评估指标,目前已有省内1815家规上企业完成线上自评估。四是稳步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截止到2023年全省共建成了34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了20个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25个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项目。五积极推动国家级试点示范2023年共向国家有关部委推荐优秀项目、案例或企业90余个,截止目前全省共有26个项目(案例)入选国家工信试点示范。六是高规格举办云南产业会客厅数字产业专题活动,创新提出从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同步推进建设面向两亚辐射中心的合作构想。七是紧扣两亚辐射中心战略定位高质量完善顶层设计,起草完成《推进两亚数字合作加快建设辐射中心的实施意见》《携手推进南亚东南亚数字合作行动倡议》《云南省建设两亚数字合作先行区规划》的征求意见稿。八是搭建智库和产业服务支撑机制,引导筹建两亚数字合作智库联盟和两亚数字合作产业联盟。九是聚焦先行区建设策划专题调研活动,先后在盘龙区举办两亚数字合作先行区建设座谈会、在官渡区举办两亚数字合作—两亚数字服务贸易座谈会、两亚数字合作座谈会等。

五、加强制造业金融支持

一是持续强化监管引领,督促银行机构持续落实好制造业金融服务有关工作的具体要求,积极落实国家政策要求,引导商业银行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不断加强制造业金融支持力度;二是强化中小企业财政金融服务,全年共安排省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3.95亿元,实施首次贷款贴息和优质中小企业贷款贴息政策,推动193家专精特新企业在云南股交中心“专精特新板”挂牌展示;三是推动银行机构积极探索提升制造业金融服务水平,多家机构出台专项考核激励、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优惠、尽职免责等支持政策,不断优化信贷审批及管理模式。通过线上线下模式,为国家及省工信厅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微企业快捷发放流动资金贷款,并将金融服务嵌入产业链,增强中小制造企业服务可得性和便捷性;四是积极运用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机制,4家合作金融机构面向全省617户科技型企业平均贷款利率3.85%,平均上浮利率不超过30%。善担贷、善科贷等特色科技金融产品落地云南;五是加大科技创新券推广运用力度,引导担保机构服务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带动科技贷款2.3亿元引导保险机构为科技型企业分担分散科技创新创业风险,涉及科技保险保额约115亿元。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近1500亿元。

通过加强制造业金融支持,全省制造业贷款呈现良好增长态势。一是总量增长。截至2024年2月末,全省制造业贷款余额2761.49亿元,同比增长14.79%。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581.38亿元,同比增长19.3%,占制造业贷款比重为57.27%,同比提升4.21个百分点。二是结构优化。截至2024年2月末,全省制造业信用贷款占制造业贷款的比重为46.37%,同比上升2.08个百分点,有效缓解制造业企业抵押担保难问题。三是成本降低。今年1—2月,全省累计发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平均利率3.26%,同比下降0.01个百分点。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您们的建议,进一步做好以科技创新引领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优化升级工作:

一是持续推进产业链技术升级、精深加工、终端产品制造,巩固提升绿色硅、绿色铝、新能源电池等优势产业,努力向精深加工和终端制造延伸加快改造提升烟草、有色、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培育壮大生物医药、新材料、光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不断打造能够引领产业升级、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的增长引擎。二建立关键核心技术常态化征集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积极组织有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实时深度梳理重点产业发展中的难点、痛点和堵点,并针对省内、国内缺失或不足的精深加工关键技术,谋划布局一批重点项目,通过灵活采取“军令状制”、“赛马制”等多元组织方式,大力引导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贯通提升我省重点产业价值链和创新链,推动拓展下游中高端应用市场。结合科技创新人才培引工程的实施,聚焦我省重点产业科技创新需求,进一步加强重点产业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工作及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加强提高科技人才选拔培养支撑产业发展的精准度,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融合,为我省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四是认真完成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小灯塔”示范企业、中小企业集群“链式”转型试点项目评选以及数智工厂示范项目评选并进入培育创建阶段,多层次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积极培育打造我省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字化转型标杆。

感谢九三学社云南省委对我们工作的关心支持!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4年5月17日

(联系人及电话:技术创新处 杨腾云,0871—63516365

【打印正文】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