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政策文件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依申请公开
索引号: ynsgxw-1-1335 发布机构: 云南省工信厅
生效日期: 2007-07-24 废止日期:
文 号: 主题分类: 政策文件

全面提升云南工业竞争力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07-07-24 浏览次数: 【字体:

  工业竞争力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经济发展的能力、实力和潜力,工业竞争力越强的地区,工业化的程度往往越高。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升级、转移步伐加快,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经济形势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我省工业经济如何在全方位的市场开放与竞争中加快提升竞争实力,是实现工业强省和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实现工业即快又好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云南省工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依托优势条件,加快工业发展,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地方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以烟草及配套、能源、冶金、化工、建材、医药、农特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为支撑的工业发展格局,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竞争实力逐步增强。

  (一)工业发展形势及整体竞争力分析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年的发展轨迹,云南工业基本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的目标,特别是“八五”以后,以烟草加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了云南工业的跨越式发展。1985年,云南工业总量位居全国第20位,1995年上升到14位,云南烟草产业的支柱地位基本确立。烟草产业在云南工业的强势主导作用,给“十五”、“十一五”时期云南工业结构调整带来巨大压力,也是形成近十年来工业增长形势与全国相比相对趋缓的重要原因。“九五”以来,云南工业增长主要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工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2001年,全省工业经济增加值增长速度下滑到整个增长周期的最低点时,同时造成了云南GDP下滑至6.5%的最低点,而2004年工业经济增加值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时,同期云南GDP增长率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增长速度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测算,1994年至2004年,云南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长速度为10%,低于全国11.5%的平均增速1.5个百分点,其中,1994年至2001年期间,全省工业经济增长一度呈现持续下滑,2001年下滑到了最低点。自2002年开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发展,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加快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全省工业经济开始复苏,当年止跌回升,2003年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到2004工业经济增加值增长速度首次超过全国平均增长速度。

  当前,云南工业整体竞争力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总量持续增加,整体竞争实力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工业经济始终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即使在工业增长速度较低的2001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也增长了4.5%,工业经济的总量呈持续增长的态势。到2004年末,全省有工业企业14.7万户,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1053亿元,比上年增长13.9%,高于全国2.4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407家,完成工业增加值881亿元。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

  根据对全国各省区市2004年产出规模的分析(即工业增加值比重指标,主要反映某地区工业竞争力在全国所应具备工业经济规模),云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以下同)工业规模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的比重为1.61%,排名第19位,在西部地区仅次于四川居第二位。排在全国的前五位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等五位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省市工业增加值比重之和为50.41%,占全国一半。

2004年全国省市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比重

地区

增加值

(亿元)

增加值

比重%

地区

增加值

(亿元)

增加值

比重%

地区

增加值

(亿元)

增加值

比重%

广东

7086.4

12.93

天津

1395.6

2.55

重庆

579.7

1.06

山东

6498.3

11.86

北京

1259.5

2.3

甘肃

505.1

0.92

江苏

6447.5

11.76

山西

1242.8

2.27

贵州

438.4

0.8

浙江

4173.4

7.61

湖南

1198.1

2.19

宁夏

147

0.27

上海

3427

6.25

安徽

1082.2

1.97

青海

132.4

0.24

河北

2459.2

4.49

吉林

994.3

1.81

海南

102.7

0.19

河南

2332.7

4.26

云南

881.2

1.61

西藏

14.4

辽宁

2255.7

4.12

陕西

870.7

1.59

福建

1845.8

3.38

内蒙古

776.8

1.42

湖北

1664.7

3.04

江西

617.8

1.13

黑龙江

1619.6

2.96

新疆

616.9

1.13

四川

1546.5

2.82

广西

595.6

1.09

对云南省1995年以来的工业规模分析看出,近十年来规模与整个工业的周期性发展速度相似,工业发展速度加快,比重较高。

  2、经济效益较好,潜在的竞争力较强

  据从各省区市潜在的竞争优势系数分析(竞争优势系数=销售率因子×生产率因子×增加值率因子,销售率因子为地区产销率与全国产销率之比,生产率因子为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全国全要素生产率之比,增加率因子为地区增加值率与全国增加值率之比),云南省竞争优势系数是0.7875,排名第16位。全国竞争优势系数最高的是上海、江苏、广东、天津、北京等五个省市。尽管云南工业竞争系数处于中等,从2004年情况看,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19.40%、成本费用利润率12.05%、资产负债率54.94%,这几项指标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经济效益较好也与烟草在我省支柱地位密切相关。

全国省市区工业竞争优势系数

地区

工业竞争

优势系数

地区

工业竞争

优势系数

地区

工业竞争

优势系数

上海

1.477

新疆

0.8822

江西

0.6922

江苏

1.2866

山东

0.875

四川

0.6767

广东

1.2438

河南

0.8269

吉林

0.6235

天津

1.2307

黑龙江

0.8205

陕西

0.612

北京

1.1976

云南

0.7875

甘肃

0.6058

浙江

1.1351

重庆

0.7747

贵州

0.59

福建

1.0438

安徽

0.772

宁夏

0.5877

海南

0.9775

湖南

0.748

青海

0.5149

河北

0.9144

广西

0.7355

西藏

0.29

辽宁

0.9042

内蒙古

0.7116

云南工业竞争优势系数1995年为0.722001年为0.79,近几年的竞争优势系数均在0.79左右,说明工业的竞争力所表现出的竞争优势相对稳定。

3、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2004年底,我省一、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是20.444.435.2,二、三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一产的比重相对下降。三次产业中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是第二产业,贡献率达到了48.28%,其中,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43.5%。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9.08%,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2.64%,全省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工业成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从趋势上看,以烟草加工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正在改变,2004年,我省非烟工业增加值在全省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首次超过50%,达到53.1%。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完成增加值498.61亿元,同比增长10.8%,重工业完成增加值382.59亿元,同比增长26.4%,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将有利于我省工业竞争力的提升。

4、体制优势开始凸现,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一直坚持不懈地推进体制改革,非公有制企业得到较快发展,工业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2004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021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4.5%。在规模以上企业中,国有、集体、股份制、外资和其他经济成分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59.49%、3.79%、30.98%、4.08%和1.65%,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非公有制企业、乡镇企业等各类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活力,为今后不断提高工业竞争力奠定了良好的体制基础。

5、产业集群优势初步显现,园区发展取得新突破

伴随着新型工业化进程,我省以重点工业园区为突破口,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为区域性块状特色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2004年全省规划建设的30个重点工业园区共有入园企业1158户,当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7.8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53.9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3.65%,工业增加值68.9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7.9%,就业人数达8万余人,规划建设的工业产业园区具有明显产业集群特征,促进区域性块状特色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是提高工业竞争力的重要基础。重点工业园区在带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逐步形成产业集群与园区建设相互促进的机制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国内的经验看,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省份广东、浙江都拥有大量成熟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也是温州市场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产业集群发展可以显示出小产品大市场、小资本大集聚、小企业大协作、小产业大规模方面的集群效应,通过不断创新、分工协作获得竞争优势,成为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源头,形成工业园区互为补充,协同发展的经济格局。虽然与中东部工业较发达省区相比,我省产业集群发展的差距很大,但已在部分地区出现工业集群发展的势头,发展优势开始显现,如通海五金城,玉溪大营街以烟草配套为主的产业集群等,对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一些发展成熟的产业和企业集群为重点工业园区的建设提供后备力量。

6、市场竞争能力有所减弱,市场占有率呈下降趋势

2004年,云南工业品销售收入1952.96亿元,同比增长27.8%。在对工业竞争力的市场占有率分析中,全国31个省区市中我省工业品市场占有率为1.04%,低于工业增加值比重0.56个百分点,排名第23位,在西部地区次于四川和重庆居第三位。排在全国的前五位的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这五位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省市市场占有率之和为54.73%,五省市生产的工业产品占了全国市场的一半以上。

1995年云南工业品市场占有率为1.66%2001年为1.24%。从近十年云南工业品市场占有率的趋势来看,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二)全省工业行业竞争力评价分析

  我省主要工业行业竞争力的基本情况是:(1)烟草制品业的竞争优势最强;(2)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行业相对来说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3)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造纸及纸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行业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竞争实力。(4)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橡胶制品业等农特产品加工的行业也是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5)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无论在全省还在全国相对来说都不具有较强的发展优势,但随着光电子产业的建设与发展,以及我省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该产业将会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实力,信息产业是比较有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我省《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规划纲要》中所确立的十大重点产业都涵盖这些行业。

2004年全国省市区工业市场占有率

地区

销售收入

(亿元)

市场占

有率%

地区

销售收入

(亿元)

市场占

有率%

地区

销售收入

(亿元)

市场占

有率%

广东

26691.35

14.21

湖北

5097.01

2.71

云南

1952.96

1.04

江苏

24492.28

13.04

四川

4542.69

2.42

广西

1834.93

0.98

山东

21055.08

11.21

黑龙江

3613.08

1.92

甘肃

1537.27

0.82

浙江

16693.54

8.89

安徽

3604.97

1.92

新疆

1382.9

0.74

上海

13863.25

7.38

湖南

3452.44

1.84

贵州

1188.07

0.63

辽宁

8320.43

4.43

山西

3295.28

1.75

宁夏

507.38

0.27

河北

8132.17

4.33

吉林

3190.84

1.7

海南

348.14

0.19

河南

7065.33

3.76

陕西

2496.96

1.33

青海

359.99

0.19

福建

6212.68

3.31

江西

2117.08

1.13

西藏

19.18

0.01

天津

5494.61

2.93

重庆

2078.02

1.11

说明:市场占有率是某地区工业品的销售收入占全国市场同一产品的总销收入的比例。

烟草制品业无论是在全国还是全省都具有突出的竞争优势,烟草及配套产业是一个高利税、高附加值的加工产业,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烟草加工业经过“六五”打基础,“七五”创名牌,“八五”大发展,“九五”巩固提高的发展,牢固树立和确立了烟草产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和工业经济中的主导作用。目前,云南卷烟

云南省工业市场占有率发展趋势图

生产能力已占全国的1/3,烤烟和卷烟产量占1/5,实现税利始终居全省各产业之首,烟草产业创造的税收占全省财政收入的70%左右,烟草产业的税利从1982年占全省财政收入的43.44%上升到2004年的61.8%,上缴中央的“两税”在100亿元以上,成为支撑全省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支柱;制糖工业生产能力和产量已居全国第二。云南烟草产业仅在“八五”以来的9年间,已累计实现利税2444亿元,每年净上交中央财政100多亿元,上缴的利税占全省税收的70%左右,对全省经济增长起到了极大的拉动作用,在云南经济中的支柱地位仍特别突出,并且,竞争优势在全国和全省都是显而易见的,但同时这种竞争优势也带来了云南工业结构单一的问题,对云南工业的发展带来潜在的风险,也影响到云南工业整体的竞争实力,给云南工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带来一定的困难。

  综上所述,今后我省应该重点支持的、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行业是烟草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造纸及纸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以及属于农特产品加工业的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橡胶制品业等行业。

  (三)云南地区工业竞争力评价分析

  从县域经济来看,2004年我省工业总产值超百亿元的有官渡区、红塔区、西山区、安宁市、麒麟区、个旧市等6个区市;超10亿元的有:弥勒县、盘龙区、大理市、楚雄市、宣威市、通海县、呈贡县、开远市、会泽县、富源县、沾益县、五华区、昭阳市、文山县、禄丰县、晋宁县、宜良县、陆良县、祥云县、罗平县、嵩明县、易门县、江川县、峨山县、建水县、隆阳区、澄江县、水富县、砚山县、蒙自县、师宗县、云县、新平县、东川区、马龙县、泸西县、景谷县等41个县区市;有10 个县工业总产值低于1亿元。

由于我省工业区域结构发展极不平衡,因此在突出抓好工业较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对欠发展地区工业发展的引导和扶持,实现区域工业和谐发展。

  (四)提升云南省工业竞争力存在的劣势及难点

  总体看,目前我省工业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经济总量较小,经济质量不高,综合竞争力较弱。一般情况下,在发展的前期,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较快发展,经济运行客观上存在一种而自我扩张,产业结构布局比较分散,不注重经济整体专业化协作,产业规模化和集中度不高,地区间资源有效利用率低下,以及经济发展潜能没有较好发挥等问题。

全省各县(市、区)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比重

地区

工业产

值比重

地区

工业产

值比重

地区

工业产

值比重

地区

工业产

值比重

全省合计

100

腾冲县

0.2737

耿马县

0.1816

大理州

4.7515

昆明市

38.7959

龙陵县

0.2114

沧源县

0.0567

大理市

2.5428

五华区

1.2953

昌宁县

0.1679

楚雄州

5.0797

漾鼻县

0.0869

盘龙区

2.7999

昭通市

2.503

楚雄市

2.5111

祥云县

0.7705

官渡区

14.8976

昭阳区

1.2655

双柏县

0.0759

宾川县

0.1628

西山区

8.098

鲁甸县

0.0866

牟定县

0.2158

弥渡县

0.1319

东川区

0.4526

巧家县

0.0866

南华县

0.1573

南涧县

0.0413

呈贡县

1.7358

盐津县

0.091

姚安县

0.2077

巍山县

0.1341

晋宁县

0.9539

大关县

0.032

大姚县

0.3598

永平县

0.0633

安宁市

5.824

永善县

0.0413

永仁县

0.0921

云龙县

0.1422

富民县

0.3573

绥江县

0.0361

元谋县

0.2331

洱源县

0.3204

宜良县

0.9281

镇雄县

0.1565

武定县

0.2306

剑川县

0.1532

石林县

0.3444

彝良县

0.0858

禄丰县

0.9959

鹤庆县

0.1889

嵩明县

0.7226

威信县

0.1064

红河州

11.1523

德宏州

0.9933

禄劝县

0.1676

水富县

0.527

开远市

1.5524

瑞丽市

0.1425

寻甸县

0.218

丽江市

0.6707

蒙自县

0.5057

畹町

0.0214

曲靖市

13.5386

古城区

0.1138

屏边县

0.1366

潞西市

0.3304

麒麟区

4.9011

玉龙县

0.0236

建水县

0.6195

漆河县

0.0806

马龙县

0.3974

永胜县

0.1654

石屏县

0.2394

盈江县

0.2633

陆良县

0.8688

华坪县

0.3131

弥勒县

3.3247

陇川县

0.1702

师宗县

0.4939

宁蒗县

0.0549

泸西县

0.3889

怒江县

0.3462

罗平县

0.7657

思茅市

1.3727

元阳县

0.0681

泸水县

0.0788

富源县

1.3263

翠云区

0.351

红河县

0.0534

福贡县

0.0033

会泽县

1.4552

普洱县

0.1451

金平县

0.1267

贡山县

0.0026

沾益县

1.3086

墨江县

0.0726

绿春县

0.014

兰坪县

0.2615

宣威市

2.0213

景东县

0.0803

河口县

0.0394

迪庆州

0.2762

玉溪市

14.814

景谷县

0.3705

文山州

2.7693

香格里拉县

0.2549

红塔区

9.6529

镇沅县

0.074

文山县

1.0003

德软县

0.0085

江川县

0.6305

江城县

0.0354

砚山县

0.5123

维西县

0.0133

澄江县

0.5996

孟连县

0.0711

西畴县

0.1444

通海县

1.7373

澜沧县

0.1529

麻栗坡县

0.1797

华宁县

0.3024

西盟县

0.0195

马关县

0.3134

易门县

0.656

临沧市

1.19

丘北县

0.1098

峨山县

0.6294

临翔区

0.109

广南县

0.2214

新平县

0.4556

凤庆县

0.1204

富宁县

0.288

元江县

0.2409

云县

0.4744

西双版纳州

0.488

保山市

1.313

永德县

0.1002

景洪市

0.2096

隆阳区

0.6059

镇康县

0.0692

勐海县

0.1919

施甸县

0.0541

双江县

0.0784

勐腊县

0.0866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省工业竞争力存在的三大劣势

  劣势之一:工业经济总量偏小,工业增长势头尚不够强劲。2004年全省工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1.61%,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19位。就工业经济总量来说与东部及中部部份省区市差距很大,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广东是我省的7.37倍,山东是我省的7.13倍,江苏是我省的7.13倍,浙江是我省4.34倍。同时,近几年来我省工业增长速度长期低于全国增长速度,特别是西部地区中工业经济总量略低于我省的内蒙古、广西、新疆、重庆、甘肃、贵州等省区市,虽然工业增加值的绝对值比我省低,但近几年工业增长速度都非常快。2004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4%,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增加值增长38.5%,广西增长22.1%,重庆增长22.5%,贵州增长19.7%,陕西23%,青海24.4%,宁夏26.6%,西部各省区市的工业赶超势头较为强劲。

  劣势之二:支柱产业单一,新兴产业发展不足。烟草业为我省工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增加了工业总量,加快了工业发展,但我省除烟草以外其他轻工业发展严重不足。我省工业整体竞争力系数较高,重要原因就在于烟草的经济效益驱动,就其他产业来说,还存在竞争力弱、展后劲不强的现象。烟草发展历来受国家和行业政策的影响较大,这种一支独大的产业结构对整个工业的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也容易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2001年我省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是4.5%,比全国同期的8.9%4.4个百分点。近十年来我省工业增长曲线已经充分体现出,与烟草工业发展的关联程度。一些新兴产业发展严重不足,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仅是0.0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仅是0.24%

劣势之三:工业区域经济结构发展不平衡。地区工业发展的不平衡已严重制约了全省经济的协调发展,一些工业欠发达州市的工业总产值还不及一个市辖区。2004年昆明市的全部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38.8%16个州市中,昆明、玉溪、红河、曲靖、楚雄、大理6州市的工业总产值占全省88%,其余10个州市只占12%

  从目前情况看,提升我省工业竞争力存在的三大难点

  难点之一:企业产业链过短,产业集群效应不强。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博士认为:一个国家(地方)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地方竞争力的强弱。我省多数行业产业集聚水平不高,企业间配套协作不够。特别是以资源为依托的重工业主要生产低成本、低价格的中低档产品,上游产品多、产品附加值也不高,产业链条十分短小,企业间相互独立,对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甚微,生产企业粗放型发展受市场制约的因数影响太多。

  难点之二:产品技术含量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差。我省在工业投资特别是技术改造投资方面长期存在两个方面的现象,一是在很长一段时期在我省工业投资不足的同时,民间投资比重偏低、增长乏力,以民间投资为主的自主增长机制远未形成。二是大部分中小企业科研研发能力不足,科技成果信息不灵,“产、学、研”环节脱节,许多产业发展缺少技术支持。

  难点之三:城市工业与县域工业关联度低。多数县域工业基本上都是依靠本地的矿产资源进行粗加工,县域工业与城市工业几乎没有产业链的关系,农副产品粗、深、精加工很少,部分地区的工业化还处在萌芽或初始阶段,带动农村经济的作用还很有限。

  二、提升云南工业竞争力的思路建议

  (一)以科学发展统领工业发展全局

  加快提升云南工业竞争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立和谐社会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按照省委、省政府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工业强省的战略部署,坚持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工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产业和企业集群发展步伐,促进合理的产业分工格局以及地区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我省工业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构造全面提升工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新格局。

  (二)促进全省工业区域协调发展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以区域协调发展为指导,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以城市为中心,以主要交通干线为主线,以培育优势产业和拓展特色经济发展空间为着眼点,实施区域经济战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力合理布局,逐步解决地区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全省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发展。加快滇东、滇中、滇西工业经济的协调发展,培育通道工业经济带,充分发挥昆明、玉溪、曲靖、红河(个旧、开远、蒙自)、大理、楚雄等中心城市及区域中心城市工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构筑城市工业高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发展县域工业发展,以工业化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将乡镇工业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区域特色产业紧密结合,以项目为抓手,加大乡镇工业投入。以抓好一批县域工业强县为突破口,以重点工业项目和龙头企业为载体,重点抓好40个左右工业强县的发展,带动全省各县区市从当地实际出发,开发优势资源,发展特色经济,构建支柱产业,把支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与加快县域工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全省加快发展县域工业。适时调整区域的发展重点和协作分工,更好地发挥各地优势,强化区域特色经济优势,引导和支持多种形式的地区经济技术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素质,为工业发展创造新的空间和条件。

  (三)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集群经济是提升产业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加快培育一大批产业或企业集群,争取每个州市至少培育三个以上的产业集群,每个重点工业强县至少培育一个特色产业集群,使之与重点工业园区建设相互呼应。要以发展产业集群为中心,通过培育龙头企业、整合中小企业群和推进专业化分工、完善服务体系、创新市场组织、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特色产业,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

  (四)加快打造和延伸产业链

  烟草加工产业链。加强向产业价值链上游的研发及下游营销和品牌等环节延伸,实现拥有核心技术和品牌的目标。利用现有品牌优势,推动品牌经营,加强品牌营销,建设品牌文化。做强烟草加工业,巩固和稳步提升其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实施绿色烟草战略。整合省内资源优势,加快提升昆明、玉溪两大烟草集团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实力。

  载能工业产业链。实施水能向水电转化,发展载能工业产业链,促进磷电、煤电化、盐电化、煤电冶联营、焦炭-铁矿石-铁合金等资源结合,实施煤电化、煤电冶产品综合开发,加快形成煤电化、电冶产业链。建设载能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加快构筑煤—电—高载能及其废弃物利用、煤—煤化工及其废弃物利用、煤—电—矿—冶—加工及其废弃物利用,煤—电—矿—化工—加工及其废弃物利用,实现资源由初级产品型向深加工和综合开发方向转变。

  化工及深加工产业链。磷化工深加工领域加快建设高浓度磷复肥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磷酸盐阻燃剂、水处理剂、食品添加剂、化学合成农药等领域内的精细磷化工产品。煤化工深加工重点领域应形成煤—焦化、煤—气化、碳一燃料化工、合成材料、甲醇制烯烃煤化学工业链,发展煤制合成氨、焦炭、煤气、甲醇、二甲醚及下游产品和褐煤液化油及其他化工产品为一体的煤化工体系,走矿选、矿肥、矿化相结合的道路,提高磷煤资源的利用率。

  有色冶金深加工产业链。大力发展锡、铜、锌、铅、铝等有色金属的深加工,促进镍、黄金、银、铟、锗、隔、锶、镓、铂族金属等稀贵金属的生产、回收及深加工。加快建设锡加工中心、铅锌工业中心、稀贵金属生产加工中心。积极发展有色金属合金材料、相关化工产品、新材料产品等。

  钢铁及深加工产业链。发展低成本高性能钢铁材料取代传统钢铁材料,减少钢铁消耗,提高产品竞争力。积极发展特种钢材包括新一代碳素结构钢、高强度低合金钢、合金结构钢等,加快发展中小型型材、中厚板、镀层板(锌板、镀锌彩涂板)、热轧(冷轧)薄宽钢带,稳步提高钢筋、线材、棒材产量等传统建筑用材,合理发展铁合金及与大企业深加工产业链配套的小钢铁企业,鼓励发展环境影响弱的钢材、铁深加工产品。

  “云药”产业链。依托资源优势,以加大民族药开发力度为突破口,打造云南民族药品牌,加快形成“云药”品牌效应,支持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标准化管理,加快中药、新型合成药及生物制药的开发,形成以白药为主的云南白药系列产品、以三七为主的中成药产品、以灯盏花为基料的中成药产品、以天麻等云南地道药材和民族药为基料的传统中成药产品、甾体激素类药品。

  橡胶深加工产业链。积极发展以子午轮胎、人力车胎、胶鞋、胶管带等产品的橡胶加工业,努力拓展合成塑料加工产业链。

  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推动其向规模化、名牌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向“专、精、特、新”过渡,加快制糖加工、制茶加工、畜产品加工、果蔬加工、麻类加工、乳制品加工、林竹产品加工、调味品加工、薯类产品加工业、菌类制品加工等农产品深加工领域的大型集团企业和产业集群的形成。

  光电子产业链。发展完善红外热成像系统产业链,培育太阳能电池产业链,促进光机电设备制造业、电子材料的发展,加快云南光电子基地的建设。

  (五)着力提升企业竞争力

  按照我省推进10户大企业集团销售倍增行动的要求,在10户大企业培育发展的基础上集中力量扶持发展一批技术先进、主业突出、行业优势明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重点骨干企业(集团)。引导企业突出专业,做精主业,确立有利于增强核心能力的战略规划,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和企业文化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核心能力。

  配套培育一批经济效益高、竞争力强、成长性好、发展前景广的优强中小企业,使其逐步成为全省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骨干企业群。突出重点、扶优扶强,着力扶持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建设一批创业基地,发挥它们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建立激励机制,开展重点企业考评工作。建立健全重点企业考核评价体系和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及时分析和掌握重点企业的发展趋势和运行情况,适时协助解决阻碍重点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加强对重点企业的考核排序。每年评选出一批工业重点骨干企业和优强中小企业,颁发证书予以表彰,并通过网络、新闻媒体宣传、发布公告等形式进行公布,扩大重点企业的社会影响,树立好的典型和榜样,引导社会投资。同时制定配套政策,使企业享受相关财政、税收、用地、招投标、人才等方面的扶持政策。

  (六)培育市场占有率高的工业拳头产品

  围绕重点行业的发展,以市场占有率为主,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在每个重点行业中培育1-2个重点产品,在全省工业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工业拳头产品,像打造“云烟”品牌一样,打造云南的重点工业产品品牌。加大对拳头产品生产企业在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方面的政策性支持,优先推荐拳头产品参加云南名牌、中国名牌产品及著名商标的评选。

  三、对策措施

  (一)把全面提升工业竞争力作为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重要措施来抓

  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云南工业面临着加快工业进程,不断提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促进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多重压力,加快提升全省工业竞争实力是实现云南工业既快又好发展的重要渠道。建议将全面提升工业竞争力列入“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明确产业、企业、产品和地区工业竞争力提升方向,加强产业集群研究,研究制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云南工业在全国乃至全球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二)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培育重点产业。继续加大对烟草及配套、能源、医药、冶金、电子信息、建材、化工、机械制造、农特产品加工、造纸等10大重点产业的发展指导,促进重点产业健康发展;加快发展电力、医药、钢铁、机械和信息等高增长行业,打造云南光电子产业基地,形成能源、医药、信息技术等新的利润增长点;发挥我省冶金、有色、化工等矿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加快矿产支柱产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加快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根据国家及我省的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各地资源特点、工业发展和产业链形成规律,制定和发布产业集群发展指导性目录,明确支持重点,引导招商引资方向。处理好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与工业园区发展之间的关系,促进两者互为补充,协同发展。各地区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可以首先鼓励产业和企业集群发展,发展成熟后再逐步纳入重点工业园区的管理,享受相关政策。提高产业的集中度,促进重点企业专业分工,发挥中小企业自身优势,形成大中小企业配套、协同、梯次发展格局。营造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环境,制定相应宏观指导政策及区域发展优惠政策,围绕产业结构性调整,安排相应的产?业集中项目,提供信息或咨询、筹资融资方式和贷款担保方面等以实施产业集群为导向的公共政策,建立和健全产业中介服务体系,优化区域集群发展的软环境,构筑工业发展新基地。

  加快建设重点工业园区。推进重点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工作,引导和指导园区产业定位,促进园区有序、健康发展。以重点工业园区建设为基础,高标准规划和建设各类工业园区。加大工业产业园区的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大企业、大项目落户,引导污染企业向治污设施完善的工业产业园区集中。

  (三)增强企业竞争实力

  着力提升重点企业竞争力,研究制定和贯彻实施相关政策文件,确定扶持范围,建立激励机制,开展重点企业考评工作,引导民间投资,制定包括财政、税收、用地、人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切实提升一大批重点企业的竞争力。提升重点骨干企业的竞争实力,稳步推进行业整合,通过重组、联合、兼并等方式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能力强、主业突出的大公司或?企业集团,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和资源配置的效率,做到优势互补。积极扶持和重点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优、强”的中小企业,实施“小巨人”发展战略,通过市场引导和政府推动,加快培育一批生产专业化、技术高新化、产品特色化、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群体,形成与大企业分工协作、专业互补的产业体系,成为地方经济的骨干和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切实推进股份公司运作规范化,真正建立具有投资主体多元化、产权结构规范化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体制和新机制。

  (四)实施品牌战略

  树立品牌意识,营造品牌氛围,充分发挥云南特色优势,在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中做精品牌,多出名牌,促进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向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的转化,培育和形成一批具有相当效益和规模的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群。大力培育特色品牌,鼓励和引导企业把生产经营和创建品牌联系起来,重视品牌创建和管理工作,推动行业共建品牌,扩大品牌市场占有率。探索品牌的管理办法,积极申报和实施品牌保护。推进标准生产,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加强产品质量检测,加快检测体系建设,提高国际标准的采用率,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五)强化自主创新和技术创新

  围绕重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强化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探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技改管理新模式,完善技改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实行技改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和服务。建立以技术中心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对象的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以政策和法律为主要手段的政府技术创新调控体系,努力构筑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企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能力。培育和建立光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加强扶持孵化基地、科技园、软件园等,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以及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六)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的建设

  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加快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市场流动,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以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的省会城市昆明为龙头,玉溪、曲靖、红河、大理、楚雄、昭通等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地、州、市为腹地,其他州市为补充,通过搞活大市场、实现大开放,带动沿江、沿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一个优势互补,各具特色,互相衔接的市场体系。加大要素市场培育力度,重点发展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劳动力市场和信息市场,促进会展经济、旅游产业市场、技术市场、产权市场的发展。规范发展各类中介组织,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制度。

  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快制定和实施《云南省建设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和《加快云南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加快建成云南省区域范围内的现代化物流基础设施及服务网络系统,努力培育现代物流业,使现代物流及由其带动的交通运输、仓储、信息服务等相关产业获得发展,共同构成云南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托国际大通道与省内物流网络,建设服务于“面向东南亚的现代物流中心”,构建围绕自由贸易区建设和相应的经济开发区、贸易关税区、贸易口岸等建设,发展以昆明为中心的区域物流服务圈,使云南成为国内区域乃至国际区域物流的承接地。构建云南省重点企业大宗物资新型物流体系,加快对烟草、食糖、钢铁、冶金、化工、时鲜蔬菜等重点企业在昆明大量进出的大宗物资的调配、运输和仓储,促进交通运输、仓储配送、货运代理、多式联运等传统物流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转型,加强重点企业大宗物资新型物流体系建设的管理。

  (七)发展开放型工业经济

  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加强与周边国家以及南亚国家高层次、深领域的经济技术合作,加快建立边境贸易经济合作机制。坚持完善招商策略,创新招商方式,明确招商重点,制定在招商引资方面的技术和环境辟垒,严禁一些高污染、低效益、低附加值的投资项目,努力营造资本运营成本低、社会服务效能好、管理法制化的外商投资环境,全面提高利用内外资水平。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各类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产业分工,加强专业化协作,建立生产加工基地,发展境外加工贸易,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参与周边国家开发矿产、生物资源。推行出口导向型的产业升级战略,在巩固和扩大具有比较优势产品出口的基础上,努力增加高附加值、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不断实现自创品牌产品出口的新突破。加快与沿海发达地区及中部地区经济对接,通过基础设施互连、人才互动和政策互通,加强滇沪、滇浙、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继续推进西南67方合作,实现机制、环境、市场的全面对接,以便在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承接产业转移。

  (八)创造良好竞争环境

  制定和实施有利于提升云南工业竞争力的政策措施,大力营造工业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良好环境。整合政策资源,用足国家对西部开发的优势政策。集中财力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强化政策支持效果。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加强对政策的落实效果的督查和调研力度,建立抓落实的长效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策的综合效应。调整产业政策的实施机制,找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与我省工业实际的结合点,加强资源稀缺产业的行业准入,制定有利于提升云南省工业竞争实力的产业政策。改善服务环境,创建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建立有利工业良性发展的法制环境、体制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工业社团组织和各类咨询服务业发展,加快培育和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市场开拓、筹资融资、贷款但保、技术服务、人才培训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技术咨询、行业服务、人才培训等方面的作用。


【打印正文】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