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ynsgxw-1-1339 | 发布机构: | 云南省工信厅 |
生效日期: | 2007-07-24 | 废止日期: | |
文 号: | 主题分类: | 政策文件 |
以新型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县域经济
(2005年11月21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这些精神,为我们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增强了动力。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腹地的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实现云南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富民兴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云南省综合经济实力的战略举措。从我省的实际情况看,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突破口在于工业化。我们要始终坚持用新型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县域经济的发展,努力使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向工业聚焦,各项优惠政策向工业倾斜,各种要素资源向工业汇集,努力提高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通过工业的大发展,实现县域经济总体水平的大提高。
一、工业是带动经济社会前进的火车头
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工业化集中体现为现代机器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广泛应用,工业产值和就业人口在国民经济中比重提高,工业内部结构和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升级演进。人类经济社会形态先后经过了农业经济、工业化和发达经济三个发展阶段,由低向高依次演进。纵观当今世界,美、日、德、英、法等经济强国,无一不是从农业社会进化到工业社会,进而向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整体推进,最终实现现代化的。现代中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等经济繁荣地区,无一不是工业经济先行之地。省内滇中地区的昆明、玉溪、曲靖乃至红河、楚雄、大理等地的综合经济实力雄居全省前列,其根本经验就是坚持工业主导地位不动摇。近几年,禄丰、宣威、祥云、通海、安宁等县(市)经济快速崛起,根本原因也在于快速发展工业。事实证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促进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就一国经济整体发展而言,没有工业化一般不可能有县域经济的大发展。工业是竞争力较强的生产形式,是国民经济诸行业中创造增加值最多、对地方财政贡献最大、吸纳就业岗位最多的产业。据有关资料表明,就国内每百元净产值创造的财政收入来看,工业是农业的22倍,工业的劳动生产率是农业的10倍多。工业经济是县域经济赖以发展、实现强盛的根本所在。县域经济的弱项在工业化,潜力在工业化,希望也在工业化。实现工业化应是我省现代化进程中最为艰巨的历史性任务。繁荣城乡经济主要靠工业,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要靠工业,发展第三产业要靠工业,扭转财政困难局面、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公务员和教师的工资也主要靠工业。没有发达工业的带动和支撑,脱贫致富、富民兴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无从谈起。目前我省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化方面的差距更是我省与省外发达地区的主要差距。要牢固树立抓发展必须抓工业、抓住了工业化就抓住了经济工作“牛鼻子”的指导思想,把“工业强省”的口号叫得更响,高举“工业领先”的旗子,鼓足干劲,千方百计加快缩小与先进地区工业发展的差距,在工业化的道路上迈出新的步伐。
二、工业是拉动其它产业发展的龙头
在加快县域经济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中,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以实现新型工业化带动和促进地区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具体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是处理好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信息化使技术在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可能。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产生了信息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软件业、信息服务业等诸多新兴产业,同时以其极强的渗透力同传统产业广泛结合。不断进步的信息网络技术,不仅能使传统产业迅速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服务效率,增加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而且能有效地改进微观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管理,催生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中,要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方针,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特别是信息基础产业,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有机结合,迅速提高工业化水平。
二是处理好新型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是工业化,工业发展所积累的一些经验和理念,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发展农业很有借鉴意义。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和经济体制转换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比较利益等原因,农业容易受到忽视。我们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对农业发展的新要求,运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实行工业反哺农业,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争取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贸工农一体化、产工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的工商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两化”并举,工农双赢。
三是处理好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城镇是工业经济的载体,城镇化是靠城镇工业规模化的发展来支撑。只有加快工业发展步伐,大力兴办工业,才能吸纳更多的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才能实现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反过来说,城镇的发展又能有力地提升工业经济的发展水平。一方面要搞好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另一方面也要搞好中小城市及小城镇的建设。要突出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决定的精神,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加快中小城市及小城镇的建设步伐。要高起点、高标准做好城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加大经营城镇的力度,要以城镇环境的不断改善,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提升城镇品位,推动工业的兴旺发达。
四是处理好新型工业化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工业经济增速较快的新时期,要特别注意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问题。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走过的工业化道路,是以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环境生态的破坏为代价,这个教训值得深刻记取。我省虽是资源大省,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并不高,今后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发展,对资源总量的需求更多,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中,既讲求经济效益,又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要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一些不可再生的资源,要倍加珍惜。要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要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淘汰能耗高、物耗高和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走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绿色GDP发展路子。
五是处理好新型工业化与服务业的关系。积极发展服务业是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的重大区别。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近些年,一些地方忽视工业,片面强调发展服务业,结果导致经济结构不合理,欲速而不达,服务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反之,那些既注重工业发展,又注重促进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的地方,服务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是因为工业的发展带动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同时增加了劳动就业,就业多、收入多、消费多,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发展工业是发展服务业的基础和载体,服务业的发展反过来又能促进工业的发展,应努力实现工业与服务业的协调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三、工业是推动县域经济起飞的引擎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首先要加快县域工业的发展,要从云南实际出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一要着力发展非公工业。到目前,我省县属企业已基本完成改制,95%以上均属非公有制企业。这些非公企业投资主体明确,动力机制强劲,市场运行顺畅,就业效应明显,是壮大县域经济的主体力量。在政府公共财政框架逐步完善的新形势下,发展工业主要靠政府投入已经不太现实,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社会资本。目前我省有大量的居民存款闲置在银行,如果能有效激活民间资本投资,将为加快工业化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我们要坚决冲破一切妨碍非公工业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非公工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铲除一切影响非公工业发展的体制弊端,放开一切适应非公工业发展的领域。只要有市场、有销路、不违法、污染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安全标准,能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谁能发展就让谁发展,能发展多快就发展多快。让非公工业企业在县域经济的舞台上“唱主角、挑大梁”。帮助非公企业提高自身素质,培育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的一批法人代表,建立好的机制,选择好的产品,创造好的效益,构造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高效运行的微观基础。要抓住一切可能抓住的机遇,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非公工业企业实现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弱到强、由内到外的历史性转变。
二要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县域工业的发展,客观上存在着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诸多因素,解决这些难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紧紧抓住当前世界性产业转移由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向西部延伸、东部地区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向西部转移的机遇,利用外力谋求发展。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树立“县外就是外”的观念和无外不快、无外不活、无外不强的外向思维,用开放的理念、开放的思路、开放的措施,吸引外来投资,集聚发展能量。在招商引资工作中要重点抓好项目建设,依靠项目建设实现后来居上。一是树立“抓项目就是抓机遇,抓项目就是抓经济,抓项目就是抓发展,不抓项目就是失职”的思想,增强招商引资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二是在立县兴县的项目上实现突破,谋划项目“标准要高,眼光要远”;建设项目要实行“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实行领导分工负责制,明确责任,严格奖惩,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和企业的积极性。三是搞好项目全程服务,让项目能引得进,留得住,做得大。要以“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为目标,下大力气削减行政审批,减少行政收费,规范行政检查,全面加强行政效能建设,营造“亲商、安商、利商、富商”的良好氛围。
三要依靠技术进步,推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调整工业经济布局和结构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要调整区域结构,大力发展块状经济,推动工业布局从遍地开花的乡村工业向集约化、集群式的城镇经济发展。要注重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水平,扶持做大新兴产业,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调整企业内部结构,突出主业,增强竞争优势。引导重点骨干企业牢牢抓住这几年市场环境较好、投入成本较低的大好机遇,广泛筹措资金,每年都要落实一大批技改项目,高起点、不间断、大力度地进行技术改造。鼓励规模企业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产学研联合,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加快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和管理过程中的推广运用。积极实施“名企、名牌、名人”工程,不断提高企业的对外影响力和名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要加快培育特色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地方的经济要有竞争力,必须形成自己的独有特色。就县域经济而言,在很大程度上说,特色就是优势,就是竞争力,就是生命力。换句话说,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发展壮大县域工业,应在资源优势中培育特色产业,在传统产品中筛选优势品牌,抓住若干个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重点发展。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谋求差异化发展,培育优势,规避劣势,找准突破口,塑造各自的发展支柱和经济亮点,培养更多的全国、全省“单打冠军”。要站在全省县域经济共同发展的全局,打破县域界限,合理分工,在本县的工业园区内发展自己的比较优势、特色产业,避免产业雷同、产品雷同、遍地开花。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要大力发展资源加工型工业。农特产品资源丰富的地方,要围绕农业办工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离城市和大企业近的地方,要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加入大企业、优势骨干企业的分工协作体系。现实优势不明显的地方,也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广借外力,化无为有,逐步培育自己的特色经济。
五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新型工业化应该是能够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保持劳动对产出贡献的工业化,应该是一个不断创造和扩大就业领域的工业化。技术进步与劳动投入互补性的增长,是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生物制药、农产品加工及建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省新型工业化格局中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我们要在这方面多做文章,让有限的资金吸收和接纳更多的就业人员。要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数以千万计的、能够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需要的优秀技术工人,变劳动力数量优势为技能质量优势。
六要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兴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没有一批发展工业的组织者、建设者和企业家不行。有了一批这样的人才,县里就有了一批最活跃而且能量极大的生产力发展的带头人,县域经济就能大发展、大繁荣。要牢固树立“人才是工业发展第一要素”的观念,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经济社会环境;提高企业家的政治地位,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企业家、争当企业家”的良好氛围,依法保护企业家及其合法财产;依靠制度创新,鼓励柔性流动,吸引外地人才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以培养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为重点,推进用人机制的创新,放宽视野,拓宽渠道,打破职业、身份、级别、地域等界限,为选用优秀企业经营管理者,搭建创业平台;健全分配激励机制,完善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让人才对社会做出的贡献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