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政策文件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依申请公开
索引号: ynsgxw-1-1341 发布机构: 云南省工信厅
生效日期: 2007-07-24 废止日期:
文 号: 主题分类: 政策文件

认真学习《建议》精神 加快培育工业强县──对加快培育我省工业强县工作的思考

发布时间:2007-07-24 浏览次数: 【字体:

20051130日)

2004年,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电视电话会”,下发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及县域经济综合评价及考核办法等一系列相关配套文件,明确了我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原则和目标等。这次会议明确提出县域经济是我省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已经成为影响云南经济快速发展的最大制约,成为与发达省区的最主要差距。之后,省政府在全省县域工业发展座谈会上提出,要把发展县域工业作为振兴县域经济的重点和突破口。最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结合学习中央《建议》、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以及我委的实际工作,本文对发展壮大县域工业经济、加快培育扶持一批重点工业强县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县域工业对全省经济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县域经济是加快全省经济发展的关键。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目前我省129个县中有116个县靠省级财政补贴保证工资发放和机构运转,占全部县区的90%。因此要实现全省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最终完成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要加快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打造一批经济强县。

  加快工业发展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研究表明,任何一个地区,一旦步入工业化轨道,生产率就会大幅度提高,经济发展速度迅猛。没有进入工业化的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十分缓慢。要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加快发展县域工业,培育发展一批各具特色的工业产业。

  加快县域工业发展是云南经济协调发展的现实要求。经过多年发展,我省涌现了一批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县,但多数县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2004年全省工业总产值不足10亿元的县有87个,占全省市县总数的68%,地方财政收入低于1亿元的县有101个,占79%。大部分县域工业发展迟缓,甚至少部分县域工业几乎空白,县域之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严重制约了全省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问题。因此,要减小地区间差距、加快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加快县域工业发展。

  经过调查研究,我省拟重点培育的40个工业发展强县(市、区),2004年底的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分别是470亿元和1143亿元(不包括玉溪红塔卷烟厂),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53.3%和58.6%;从2004年到2010年期间,40个县的工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达17.5%,销售收入年均增幅达20%以上;其中,增加值年均增幅超过20%的有20个县,销售收入年均增幅超过20%的有28个县;增加值年均增幅超过30%的有12个县,销售收入年均增幅超过30%以上的有10个县。以上说明,在今后5年中,县域工业经济发展大有希望,40个县的工业对全省发展的支撑作用将十分明显。因此,要坚定信心、强化措施支持工业强县的发展,为减小地区间差距、实现全省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培育工业强县的工作

  当前,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步伐日益加快,发展县域工业的外部形势十分有利,在发展县域工业经济中应注重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环境与发展工业之间的关系。由于我省大部分县区工业的基础较弱、底子较薄,发展工业的起点低,容易发展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产业,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更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处理好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我省目前的工业大部分仍属资源型产业,同种资源跨多个行政区的情况较为普遍,各地在发展工业时,要注重结合产业基础、资源、技术、劳动力等优势,培育特色产业,鼓励不同行政区域间开展跨区域合作;三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问题。我省经济基础较弱,很多地方发展特色产业、重点企业是“有心无力”,这时地方政府就应集中力量、找准目标、强化措施,在资金、政策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同时要注重不断转变和创新职能,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努力做到既积极扶持,又不强行干预,为企业的发展、特色产业的壮大创造良好的环境。

  作为重点扶持的工业强县,认为应基本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具有资源、区位、产品、人才、技术等比较优势,原来工业基础较好,近年来工业发展速度快,新增工业投资和项目多,特色产业已基本形成的县区;二是当地政府积极转变职能,积极为市场主体服务,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工作方式创新有效,注重引导工业聚集发展,新型工业化发展平台基本建成的县区;三是当地政府进一步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措施有力,符合全省新型工业化的总体要求和特色产业布局,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县区。四是高度重视工业发展,工业发展氛围好且有潜力,通过35年的努力,新增投资、企业发展、特色产业、质量规模等能够实现重大发展的县区;五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能够率先实现工业强县战略,使新型工业化成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能够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的县区;六是兼顾区域之间协调,重点支持以工业为主导的县。

  在确定了扶持重点后,为保持工业强县的活力、增强竞争性,对工业强县应实行动态考核,主要以工业增加值、工业占GDP比重、技术创新、循环经济等定量指标为重点,综合考虑中小企业、非公企业、乡镇企业发展,促进就业,财政贡献等定性指标,兼顾地区的差异性后,定期对重点工业强县进行综合考核,考核其发展实效。

  三、加快县域工业发展应重点抓好的几项工作

  1、编制“十一五”县域工业发展规划

  制定规划是政府职能从计划指导转为规划引导的一个重大转变,随着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步伐的加快,规划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通过规划编制,在充分掌握自身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资源、市场、区位、优势等,提出加快发展的思路、目标,采取全面有力的工作措施。高质量的规划,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提高政府调控经济的指导性、规范性、科学性,有利于保障发展的科学性和连续性。因此在发展县域工业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规划的编制工作,力求编制出科学、规范、有效、可行的县域发展规划。

  2、大力发展非公、中小和乡镇企业

  国外及发达省市的经验表明,中小企业是大企业的摇篮,是微观经济活力的源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日益完善,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全国各地先后出台了鼓励发展非公经济、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发展的各种优惠政策措施。目前我省的县域工业企业仍以中小、非公和乡镇企业为主体,要加快县域工业发展,关键是切实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深入落实《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着力解决好非公经济及各类中小企业发展中在市场准入、金融支持、税费征收、土地使用、对外合作、维权保护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创造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环境。

  3、做强做大一批县域重点企业

  经过多年发展,我省在烟草、制糖等传统产业中形成了一批颇具规模和实力的重点企业;在生物制药、茶叶、橡胶等特色产业中形成了一批潜力大、体制新、机制活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依托资源优势、注重产品特色,发展速度快、经济效益高,在推动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和增加就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而言我省多数县域工业发展不足,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市场意识薄弱;初级产品多,深度开发不够,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是基础,好的产业要靠好的企业支撑,在发展县域工业中,要抓住培育重点企业这个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坚定信心,明确目标,创新思路,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形成一批重点企业,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特色、规模和竞争优势。

  4、打造县域支柱特色产业

  我省生物矿产资源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产业,如蔗糖、茶叶、果品、生物制药、五金机电、矿冶、化工等,但总体来看,区域间产业趋同,产业的规模效益尚未显现,特色不突出,资源优势没有形成经济优势。当前发展县域工业要以培育县域工业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为目标,以优质化、规模化、品牌化为方向,主要发展特色优势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结合各地优势,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培育发展“一县一特、多镇一业、多村一品”基地化、专业化生产的特色经济。重点发展粮油制品、蔗糖制品、茶制品、橡胶制品、乳制品、麻丝制品、林竹制品、畜禽制品、果品加工、蔬菜加工、饮料制品、调味制品、菌类加工、薯类加工、生物医药、旅游工艺品、新型建材、五金机电、特色矿冶、特色化工等20个重点县域特色产业。

  5、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中央《建议》指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加强国家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应用技术研发机构进入企业,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技术水平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弱一直是我省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央《建议》对我省县域工业技术创新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我省发展县域工业更应从政策制定、资金引导等方面进一步突出现有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提升,支持州市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企业信息化应用、产品质量和档次提高,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6、构筑新投资和产业聚集平台

  实践证明,工业园区是有效转变增长方式、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能够有力地促进工业发展的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有效解决投融资难、企业布局分散等问题,便于集中服务、集中处理废弃物等,有利于人才、市场、资金等要素的聚集,有利于产业与城镇建设、土地利用、生态环保等方面的持续发展。在发展县域工业中,要充分发挥园区在构造平台、项目落地、改善环境、落实政策、集中管理、集约发展等方面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加强政策、资金引导,充分调动地方发展园区的积极性,鼓励有条件的工业强县以建设工业园区的方式发展工业。在园区建设中,应坚持科学长远总体规划,以项目逐步推进建设,注重改进建设方式,吸引社会多元投资,加快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注重实质性建设和发展,加快新建项目入园和投产,形成特色和优势产业规模,使园区建设在县域工业跨越式发展中起到基础性保障作用。同时,注重处理好园区建设与城镇建设、土地政策、资源环保、农民利益等各方面的关系。

  7、构筑县域企业融资担保平台

  《中小企业促进法》对如何筹措中小企业的发展资金、畅通中小企业投融资渠道做出了详细规定,并明确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推进和组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推动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条件” 。我省大部分县区经济基础较弱,仅凭自身积累的资金难以支撑工业的发展,因此要发展县域工业,必须要以政府为先导,采取多种措施打造县域工业企业的投融资平台,当前的重点之一就是加快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解决县域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实行省、州、市及县三级联动、与园区提供服务平台相结合的办法,支持担保机构的建立和运转;鼓励采用多元化投资方式,吸收社会投资,扩大融资担保能力。建立长远、有效的制衡运行机制,改进和加强管理,切实做好帮助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工作。

  8、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全省乃至全国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和资源压力,如何有效利用资源、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中央《建议》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冶金、建材、化工、电力等重化工业既是我省的传统产业,又是我省的重点产业,在发展这些产业的同时,尤其要强化节约意识和资源综合利用意识,在强调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注重处理好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大力发展节约型企业,推进清洁生产、节约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9、提高工业人才队伍素质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搞好县域工业的基础,现代化的工业要靠现代化的人才建设发展,我省地处西部,在人才引进方面相对处于劣势,因此在发展县域工业中更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可以以培养自己的工业人才为立足点,多渠道、多形式地培养我省发展工业所需的各类人才。同时也要加强人才的引进工作,制定各种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吸引各种人才,努力建立一支不同层次、不同梯次的人才队伍。

  10、积极转变政府经济行政管理职能

  中央《建议》中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各级政府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得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总而言之就是政府要努力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宽松的环境,尤其要注重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改革,强化服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坚持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

  11、营造良好的县域工业发展环境

发展县域工业经济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转变观念、改进服务、积极协调、重在引导,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贯彻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措施;金融机构和市场中介组织应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转变服务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扩展服务领域,建立完善与县域工业企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产品,积极为县域工业企业提供信贷、结算、财务咨询、投资管理等方面的服务,大力支持县域工业的发展。
【打印正文】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