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 云南答卷丨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展现新面貌
十年来,云南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加强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推进以长江为重点的六大水系保护修复;
十年来,云南全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功举办COP15第一阶段会议,亚洲象北上南归的故事温暖了全世界;
十年来,随着清洁能源和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成为浸润云岭大地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
绿色发展底色更加鲜明
作为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云南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的战略任务和重大职责。我省从顶层设计入手,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断取得新成绩,实现历史性突破。
十年来,我省先后印发实施《关于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实施意见》,出台《云南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促进条例》、《云南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制定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联席会议制度,着力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和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把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建立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探索以流域生态补偿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生态转移支付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绿色金融制度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批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重点改革任务取得突破,构建起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
元阳梯田
十年来,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在云岭大地建立健全。
全省绿色能源装机、绿色能源发电量、清洁能源交易量、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占比均居全国前列,绿色能源成为云南第一大支柱产业。依托资源优势不断延伸产业链,我省推动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融合发展,带动绿色铝、绿色硅等先进制造业发展。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腾笼换鸟激发产业新动能。
以“一部手机游云南”为抓手,云南旅游产业全面转型升级,“七彩云南”的名片更加亮眼,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占GDP的比重双双提升至50%以上,成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高原特色农业提质增效,鲜切花、天然橡胶、咖啡、烤烟、核桃、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连年保持全国第一位,有机茶、有机蔬菜种植面积全国排名第一位,“绿色食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大幅提升,绿色食品认证产品排全国第八位,有机产品获证数量排全国第六位,绿色食品成为云南出口第一大项商品。农业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不断提高。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优良
十年来,围绕努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目标,云南思想认识程度之深、污染治理力度之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度之广、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云南省委、省政府扛牢扛实滇池沿岸违规违建整治政治责任,以破局姿态、根治气魄、雷霆手段抓拆违、强整改、促治理。拆除或迁出建(构)筑物面积110.69万平方米,环湖路临湖一侧减少建设用地17250亩、建筑面积639万平方米,恢复生态湖滨带14公里,一、二、三级保护区内新增绿地面积约192万平方米,滇池沿岸过度开发、无序开发、贴线开发现象得到全面遏制和根本扭转,为全省生态环境保护树立了铁规矩、新标杆,整改工作取得决定性成效。
以鲜明的态度、坚决的措施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目前,第一轮中央督察和“回头看”反馈云南的110个问题全部完成整改。第二轮中央督察反馈的50个问题已完成整改8个,其他问题整改按时序推进;督察曝光的5个典型案例完成整改2个,其余3个问题正按时序推进。3069件群众投诉举报问题,办结2896件,阶段性办结32件,办结率95.4%。
滇池海洪湿地
十年来,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六大水系保护修复等为重点的8个标志性战役的深入推进,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空气质量持续保持领先,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持续超过98%,今年上半年达到99.4%。九大高原湖泊水质总体向优向好,滇池、星云湖摘掉“劣V类帽子”;六大水系水质持续改善,出境跨界断面水质100%达标;与2011年相比,全省国控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提升34.2个百分点,劣于Ⅴ类水体比例下降27.8个百分点。
十年来,云南深入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要求,制定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云南实施规划》、《云南省“十四五”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实施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谋划“十四五”期间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八大行动”。全力推进赤水河(云南段)保护治理工作,扎实推进全面禁渔、两污治理、面源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绿色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六大行动”,开展截污、治水、固土、增绿、减人、转型、共生、协同八项重点工作,全面实施小水电站拆除清退、城乡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补短板、硫磺矿渣整治等“九大攻坚行动”,赤水河(云南段)干支流全面恢复自然流态,出省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鱼的种类从2020年初的36种增加到42种,保护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作为COP15两个室外展览展示项目之一,位于滇池北岸宝象河入湖口的宝丰湿地总面积达1633.8亩,其中生物多样性核心展示区286亩。宝丰湿地以生态环境复育为核心,以水质净化为基础,选择适合滇池周边环境条件的生态群落配置,去除入侵物种等生物因子及人为干扰因子,形成水生、湿生、陆生复合生态带,恢复和保护滇池湖滨的生物多样性。
“妈妈你看,水里有一群小鱼游来游去!”开放参观期间,孩童的欢笑伴着树叶的响动。随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深入推进,彩云之南处处是人与自然和谐之景。
地处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中的中国西南山地、东喜马拉雅地区、印度—缅甸3个地区的核心和交会区域,云南是全球生物物种最丰富且受到威胁最大的地区之一,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也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绿孔雀
为保护好得天独厚的生物多样性,云南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保护工作。制定出台全国第一部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开创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的先河;编撰完成120万字的《云南大百科全书·生态编》,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百科全书史上第一部单独成编立卷的综合性百科全书;在全国各省(区、市)率先发布《云南省生物物种名录(2016版)》、《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2017版)》、《云南省生态系统名录(2018版)》、《云南省外来入侵物种名录(2019版)》、《云南省新物种新记录种名录(1992—2020)》和《云南的生物多样性》白皮书,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奠定了科学基础。
2021年10月,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举行,克服了疫情防控等诸多困难,10位国家领导人和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120位各国部长级官员、60余位国家驻华使节,以及来自145个国家的代表,共5000多名代表在线下线上参会。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COP15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会议收获了昆明宣言、东道国举措、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等重大成果,向世界展示了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
日前印发的《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规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云南要争当生物多样性保护排头兵,通过持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监管体系,推进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再上新台阶。进一步彰显云南生物多样性优势,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全面提升“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世界花园”的影响力,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建立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样板区。
绿美云南建设全面开启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只有动员最广泛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激活绿化美化的每个细胞,建立多元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才能汇聚起生态文明建设的磅礴力量。
十年来,全省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质量明显提升,森林覆盖率由50.03%提高到65.04%,森林蓄积量从16.93亿立方米增加到20.67亿立方米,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得到巩固。
以“增绿提质”为主线,云南将中央对生态文明的顶层设计转化为建设绿美云南的施工蓝图。累计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260.06亿元,成功发行专项债969.98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投资991亿元,命名了36个特色突出、产城融合、生态宜居、功能完善、智慧普及的“美丽县城”,授牌了27个“特色旅游小镇”。推动城镇环境基础设施不断优化,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不断提高。
起于玉溪市研和镇多依树村、止于楚雄市大坝村的玉楚高速公路,全长190.597公里,行走其间,道路与沿线自然环境有机融合,仿佛一条碧绿丝带镶嵌于滇中山水间。
在云南,这样一步一景的绿美公路不胜枚举。未来3年,云南将继续建设绿美公路5万公里,全面推进交通沿线增绿扩美。
从绿美城镇、绿美社区、绿美乡村、绿美交通到绿美河湖、绿美校园、绿美园区、绿美景区,美丽中国在云南的创新实践全面开启。日前印发的《云南省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2022—2024年)》明确提出,通过三年行动、十年努力,改善和美化城乡人居环境,不断夯实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基础。今年8月13日,云南省绿美景区建设正式启动。今年起,全省每年将完成30%以上绿美景区打造目标,到2024年全面完成绿美景区打造任务。
着力把人居环境打造得更优美,更好回应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呼声,切实增强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相信不久的将来,生态美、环境美、城市美、乡村美、山水美、人文美将成为云南的普遍形态。